学生运动会成体育发展的新“起跑线”——访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筹委会常务副秘书长鲍学军

15.09.2017  18:26
学生运动会成体育发展的新“起跑线”——访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筹委会常务副秘书长鲍学军 - 教育厅
来源: www.cqedu.cn

图为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足球比赛现场。 本报记者 樊世刚 摄

    在运动员的奋力拼搏、观众的呐喊助威声中,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即将闭幕。作为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与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合并后的首届学生运动会,它将给浙江带来哪些影响?对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筹委会常务副秘书长、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
    记者:请问举办本届赛事对浙江产生了哪些影响?
    鲍学军:本届学生运动会以“团结、奋进、文明、育人”为宗旨,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34个代表团共5966名运动员参赛,这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一课,不同地区的大中学生领略到了浙江的精神、杭州的风貌。
    浙江尚未承办过如此规模的大型运动会,比赛期间,全社会都对这场赛事高度关注,校内外掀起了一股关心体育、参与体育的热潮。越来越多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中,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不可分割的。这为我们今后的体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场运动会将进一步推动浙江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体育教育的路线方针,践行体教结合的理念。会后,我们将在全省部署贯彻落实刘延东同志的讲话精神,让更多的学校加入到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的队伍中来,进一步推进学校阳光体育。运动会期间,浙江省就发布了关于学校体育发展的九条意见,后续会有更多措施跟进。
    记者:作为大学生运动会与中学生运动会合并后的首届学生运动会,浙江为今后的承办者提供了哪些经验?
    鲍学军: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本届运动会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以“突出教育特色、讲求综合效益”为办会原则,倡导精简、节约、高效。运动会的办赛经费为3.5亿元,其中1.19亿元用于场馆改扩建,赛后用于学校日常体育教学和活动,让更多学生受益。开幕式、闭幕式不邀请明星,由学生演员本色出演,为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应该说,我们是花小钱办了大事,而且也把事情办好了。
    浙江首次确定了省市联办的工作机制,全面统筹各方面智慧与力量,建立指挥体系,明确工作流程。特别是充分调动了杭州市的办赛积极性,会同属地的食品、安全、交通、消防等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可以说,这次赛事的成功举办,也为杭州市举办2022年亚运会积累了宝贵经验。
    从赛程来看,前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量预赛,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面均创新高。让更多学生加入到这次盛会中来,强化了立德树人的理念,淡化了金牌意识。一些体育相对落后的地区,能通过分区赛的方式进入决赛,提升了他们振兴体育的信心。
    记者:本届运动会浙江提出“开门办赛”的新理念,具体如何实施的?产生了哪些效应?
    鲍学军:本届运动会由位于杭州的15所高校和7所中学共同完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浙江明确符合开放条件的所有赛事免费向师生、群众开放,吸引大家走进学校体育馆,感受体育魅力。我们总共向社会发放了6万多张门票,主要面向的是本校学生和周边群众。在场馆较为集中的下沙、余杭等区,不少老百姓拖家带口来看比赛,活跃了赛场气氛。在开放赛场的同时,浙江没有放松安保工作。所有进出的观众都要进行安检,确保不影响比赛和裁判,为运动员营造一个既热烈又有序的比赛环境。
同时,为了树立健康向上的比赛风尚,浙江严格赛风赛纪,严格运动员资格审核,坚持“零容忍”加强兴奋剂防范工作;严格会风会纪,严格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卫生检验检疫程序,积极倡导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实行垃圾分类,使用环保节能材料等。(本报记者 蒋亦丰 李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