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热天你还在这样用冰箱?那你就是在”养”细菌!
天气炎热,无论是吃剩的饭菜还是没吃完的瓜果,都需要放到冰箱里冷藏。
不仅如此
冰箱在夏天还有特殊的“使命”
无论是冰镇西瓜还是冰镇饮料
都是很多人“续命”的保障
可是食物放冰箱里之后
还是会有让人得“冰箱病”的风险
其中的罪魁祸首则是细菌
大家都听说过
在冷藏、冷冻的条件下
细菌会被抑制
那么这细菌又是从何而来呢?
有哪些种类?
又该如何防止它们跑到自己肚子里?
这话说来有点长
冰箱里都有哪些致病菌?
全球卫生理事协会曾经对美国等9个国家的一项“家庭卫生调查”显示:46%的家庭冰箱内部微生物超标,主要包括肠杆菌科细菌和霉菌。
冰箱是一个密闭的环境,食物中丰富的营养成分容易滋生多种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李斯特菌、耶尔森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诚然,冰箱中低温的环境可以有效地抑制喜高温的细菌的生长。但是抑制不代表停止,更不是“杀灭”,一旦温度升高细菌仍然会快速繁殖。
另外,有一些致病菌更喜欢低温环境或能够耐受低温环境,比如:
李斯特菌 生命力非常顽强,在零下20度的冷冻室里甚至还能存活1年,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它在肉类、牛奶里最常出现。人感染后会出现腹泻,免疫力较弱的人甚至出现脑膜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志贺氏菌 容易在蔬菜水果上滋生,它俗称为痢疾杆菌,是使人肠道感染的主要病菌之一,人感染后会有发热、腹痛、水样便的症状。
耶尔森菌 “偏爱”生猪肉,人感染后可能会罹患急性胃肠炎、小肠结肠炎,甚至阑尾炎、败血症等。
沙门氏菌 容易在鸡蛋、肉类中繁殖,感染后会患伤寒、副伤寒、食物中毒、败血症等。
这些做法会让冰箱中细菌更多
很多人喜欢把熟食、剩菜整盘放入冰箱,长时间不取出。事实上这些放入冰箱超过3天后细菌数目会非常惊人,再吃下去食物中毒风险较大。
正确的做法是, 先 用保鲜膜包住或者放入有盖的保鲜盒中,再放入冰箱内。
而拆封后的食物如没喝完的牛奶,开了袋的酱等一定要封口再放冰箱,不然不仅容易滋生细菌,还会加速变质。
冷冻食品解冻的过程中,休眠的细菌会大量繁殖,所以冷冻的肉类解冻后又再次放回冰箱也容易带入大量细菌。解冻后食用也需要100℃加热10分钟以上。
不同食物在冰箱能存放多久?
我们一般将冷藏层设置为4℃,冷冻层设置为-18℃,不同食物在冰箱中的储存时间是不一样的。食物在冰箱中的最长保存期如下:
肉蛋奶类:
鲜蛋冷藏30天,熟蛋冷藏6-7天;
鲜奶冷藏5-6天;
水产类冷藏1-2天、冷冻3-6个月;
禽肉类冷藏2-3天、冷冻6-9个月;
畜肉类冷藏1-2天、冷冻3-6个月;
熟肉类冷藏3-4天,冷冻1-2个月。
蔬菜类:
绿叶菜冷藏3天;
根茎类瓜茄类冷藏1~2周。
其他类:
酱料冷藏3个月;
剩菜冷藏不超过2天。
有的人可能会问,上面的食物好像不太全?怎么没有冻成冰的可乐?事实上不是所有食物都适合放进冰箱。
这些食物不适合放进冰箱
一些热带水果如芒果、香蕉、火龙果不适合冰箱保存,冷藏后容易冻伤而表皮发黑,因此最好放在避光的地方保存。
一些蔬菜如黄瓜、青椒冷藏后也容易变黑、变软、变味。西红柿经低温储存后肉质呈水泡状,还会易酸败腐烂。
土豆、红薯、南瓜、洋葱这类食物也不适宜放入冰箱,只需阴凉干燥处保存。
碳酸类饮料和啤酒不宜放入冰箱冷冻室,有爆炸的危险。
使用冰箱还要注意些什么?
使用冰箱时我们需要注意将食品进行分类存放,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串味和交叉污染。
注意冷藏室和冷冻室的分层,一般建议将熟制品如酱肉、剩饭菜放置在顶层,半成品放在第二层,生品放在第三层,不同类别的食材应该分开包装独立摆放。
蔬菜放入冰箱前擦干水分,可以包上软纸后装入保鲜袋中再放入冰箱。熟食和热菜不要等放凉之后再放冰箱,用保鲜盒装好就可以直接放进去。
冰箱边门架子上尽量放置一些包装完好,未开封的食品。肉类买回后可以直接分装成多袋再放入冷冻室,避免多次解冻。另外,冰箱中避免食物堆放过满,会影响冷空气的流动。
我们还需要每个月清理和消毒一次冰箱,要将冰箱所有食物都拿出来,果断扔掉过期和变质的食品。断电后将冰箱内的所有搁架和盒子取出来清洗,并且自然解冻冷冻室的冰块。
用洗涤剂或者小苏打擦拭冰箱内外,对于冰箱的一些死角如密封条可以用软布蘸酒精擦拭。此外,冰箱中可以放一些除异味的橘子皮、柚子皮或者活性炭。
无论是冷藏、冷冻还是冰镇,都要注意冰箱的正确使用,避免“病从口入”!
本文专家:付淑芳,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硕士,国家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技术员
本文审稿:刘少伟,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食品科学博士,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
原标题:注意!这样用冰箱就是在"养"细菌,别等被感染了才知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