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光彩渐逝的老派建筑,不应为我们所遗忘
当我们每天穿梭在繁忙城市的摩天大楼时,你是否知道在这里某个安静的角落,有着众多被爬山虎覆盖着斑驳墙壁的历史建筑。它们有的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民居房屋,有的是买卖交易的商业场所,有的是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时光流转、春风秋雨,故事开场了又散,它们由热闹变为冷清,慢慢淡出了大众的视野。
这些建筑或许不复曾经的夺目光彩和恢弘气势,但是作为重庆地域特色文化的承载者,作为传统建筑工艺的代表者,作为沧桑海田风云变幻的见证者,它们不应为我们所遗忘。
圆庐
位置:渝中区李子坝嘉陵新村190号
建筑特色:建于抗战初期。建筑面积169平方米。抗战陪都风貌建筑。建筑主体平面为两个同心圆,附属建筑平面呈长方形,砖木结构,吊层为石砌墙体,屋顶以小青瓦铺装。首层大厅两层通高,高窗采光。建筑造型均匀简洁,为完整圆形,故称“圆庐”。曾为抗战时期孙科先生旧居,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先生在重庆仅存的几个传世作品之一。
下洪学巷40号
位置:渝中区下洪学巷40号
建筑特色:始建于1935年。建筑面积502平方米。开埠建市风貌建筑。平面呈不规则方形,砖木结构,共两层。拱券外廊,外带抹灰线脚,小青瓦歇山式屋顶,有人字老虎窗。室内隔墙为夹壁墙及木板墙,残留部分为雕花门窗及门饰。原为民居,抗战时期曾为军火转运站,后为望龙门房管所,现为望龙门幼儿园。西方建筑形式与重庆的本土建筑形式相结合,为研究简化歇山式屋顶与券廊结合的形式提供了历史见证。
蒿芝湾民宅
位置:南川区水江镇蒿芝湾
建筑特色:建于民国初期。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开埠建市风貌建筑。平面呈“一”字形,分前后两排,砖木结构。三层拱券外廊,柱头仿科林斯柱式采用白菜形装饰题材,绘有花鸟鱼虫之类的水墨画和浅浮雕。歇山式屋顶搭设三个人字老虎窗,檐口以砖作叠涩线脚。楼房正中偏后一处宽阔的楼梯间内木楼梯从底层旋转向上。室内天花板装饰丰富,浮雕式样各异。将西方的古典柱式衍化成中国传统题材的柱头,是重庆近代居住建筑特色之一,是西方建筑和重庆民居融合变迁的重要见证。
谭氏大院
位置:万州区龙驹镇向东村2组
建筑特色:建于1912年。建筑面积6455平方米。传统巴渝风貌建筑。合院式布局,由东、西两个四合院组成。砖木结构,两层,抬梁式与穿斗式梁架,外墙硬山搁檁,悬山式青瓦屋面,山墙面开设圆形石漏窗,墙面彩绘精美。建筑空间结构的布局清晰简洁,是研究巴渝地区清末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实物。
杜氏民宅
位置:南岸区南山公园双堰塘
建筑特色:建于民国时期。开埠建市风貌建筑。平面由正方形和正六边形构成,砖木结构,两层。屋顶造型较丰富,立面风格简洁。原为法租界商会总联合会主席杜月笙迁居重庆的住所,现作为南山植物园建设办公室,是重庆地区开埠建市时期中西合璧居住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
金龙村中正室
位置:潼南区双江镇金龙村二社简氏纸厂内
建筑特色:建于1942年。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建筑面积178.1平方米。抗战陪都风貌建筑。平面呈“凹” 字形,单檐庑殿顶,小青瓦屋面。面阔14.6米,进深12.2米,通高6米。墙体为褚红色砂岩条石上等清安砌成。房前小院坝,台基高0.8米,砌垂带踏步5级。原为国民党陆军机械化学校重要建筑之一,为蒋介石视察学校而修建的临时官邸。
钟家大院
位置:沙坪坝区磁器口黄桷坪1巷17号
建筑特色:建于1890年。传统巴渝风貌建筑。四合院布局,木穿斗结构 ,悬山式屋顶。内部空间由前厅、正厅组成。现为磁器口古镇游览的重要景点之一,是重庆保存最完整的四合院民居之一。
茶元沟某民居
位置:石柱县三益乡大堡村茶元沟组
建筑特色:建于20世纪50年代。占地面积120平方米。传统巴渝风貌建筑。平面呈长方形,穿斗式结构,二层。巴渝土家族民居典型实物,是研究巴渝传统建筑源流和谱系关系的重要见证。
原标题:《重庆优秀历史地图》之居住建筑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