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 | 潼南这位水利专家,康熙夸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
张鹏翮画像
张鹏翮(1649-1725),字运清,清初四川潼川州(今重庆潼南区,又说四川遂宁县)人,历官清康熙、雍正两朝,先后任刑部主事、苏州知府、兖州知府、大理寺少卿、浙江巡抚、兵部右侍郎提督江南学政、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河道总督、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因政绩卓著,屡受朝廷褒奖,是清代268年间四川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他为官数十年,始终“殚心宣力,清洁自持”,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
张鹏翮自幼喜好读书,志向远大。一次,他在读到一份谈论朝廷官员行贿受贿的奏疏《陆宣公奏议》时,感叹道:“伊尹一介不取,孔明淡泊明志,先圣后圣,其准则同。”他决心向历史上的廉臣学习,注重名节,为国家建功立业。康熙八年(1669年),张鹏翮乡试中举,次年,登进士,步入仕途。
张鹏翮为官清廉,忠于职守。康熙十九年(1680年),他出任山东兖州太守。刚一到任,就对过往积压的疑难案件进行了慎重处理,释放了13位被冤枉的无辜百姓,使当地民风为之一变。他还下令禁止向百姓收取“火耗”,所谓“火耗”,就是将碎银子熔化重铸成银锭的折耗,这笔钱原先大多进入了官员自己的腰包。他清正持己,不受下属一钱,仁慈爱民,不取百姓一物。离任时,兖州官民拦路哭留,可见他受百姓爱戴的程度。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张鹏翮升任浙江巡抚。到任后,他便严禁摊派,革除陈规,严惩重耗,罢黜贪官,一时弊绝风清。此时的张鹏翮已身居高位,但从未用过一个幕客,清简为政,实为不易。任上,他体恤民生,曾三次上疏皇上,陈述百姓疾苦,请求朝廷调粮赈济,解决了老百姓的燃眉之急。
清朝初年,科场考试贿赂成风,营私舞弊现象严重,人文繁盛的江南地区尤甚。康熙帝认为只有“择第一清官以司学政”,才能刹住这股歪风。于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素有清誉的张鹏翮受命出任江南学政。任上,张鹏翮铁面无私,秉公主持科考,选拔了许多有识之士,没有一个是因私选上的。当时,有些考生拿着京城权贵的推荐信,想要学政在科考时给点便利,但这些人慑于张鹏翮的正气,在学政衙署前徘徊了很久,最终还是不敢将推荐信投给他。张鹏翮离任后,江南士子怀念他的正直廉洁,每次说起他都叹息流涕。康熙帝也称赞他“卿非常清操,朕甚敬重”。
因为张鹏翮为官履职尽责、不避权贵,康熙年间的许多重大疑难案件,朝廷总是派他查办。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时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张鹏翮与刑部尚书傅腊塔一起,奉命调查川陕总督吴赫贪污贫民“籽粒银”(为鼓励民众开垦荒地,清朝允许民众向官府借种子,等荒地垦熟后向官府偿还“籽粒银”)的案件。由于此案颇为复杂,经过两次详审,才查出真相。张鹏翮秉公执法,严惩贪污,督抚以下有违法者皆按法律治罪。康熙帝对此非常赏识,曾对大学士说:“张鹏翮往陕西,朕留心查访,果一介不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者矣。”
张鹏翮不仅是一位清官,还是一位水利专家。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至四十七年(1708年),张鹏翮任河道总督,为治理黄河、淮河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著《治河全书》24卷。康熙帝称赞他:“鹏翮自到河工,日乘马巡视堤岸,不惮劳苦。居官如鹏翮,更有何议?”期间,山东泰安、沂州闹灾荒,康熙帝命截漕(各地漕粮起运后,地方遇灾,截留部分作为赈济)二万石交给张鹏翮赈济。除此之外,张鹏翮还动用常平仓(旧时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谷二十八万石散发给饥民,并上疏“请以山东各官俸补还”。尽管康熙帝批评他“河员发仓谷邀誉,乃令山东各官补还”的做法,但仍以他尽心尽力、清洁自持,加封太子太保。
清《治河全书》局部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张鹏翮升任吏部尚书,官居六部之首。为了杜绝请托,他在府邸正厅立了一尊关帝像,旁边还有周仓手持大刀威严挺立。每当有人以私事请托,张鹏翮便诙谐地指着关帝像说:“关帝君在上,岂敢营私徇隐!”有些交情较深的人硬要走后门讨个美差,他便笑着说:“周将军手中的青龙偃月刀很锋利,你不惧怕吗?”
张鹏翮为官50多年,始终清廉自持,生活上也从不奢侈浪费。一床蚕茧被子盖了一生,食不兼味,也不置田产庐舍,死后仅留御书楼数间,荒田数亩。雍正帝也亲自为他撰写墓碑,赞誉他:“志行修洁,风度端凝……流芬竹帛,卓然一代完人;树范岩廊,允矣千秋之茂典。”足见这一代廉吏的丰功伟绩。
位于潼南区小渡镇月山村庆元山的张鹏翮父子墓
原标题:重庆历史名人廉政故事(二):“天下廉吏”张鹏翮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