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这幢老建筑建于民国 见证了战火中的救死扶伤
它的名字叫——南园
南园坐落于重庆市梁平区红旗中学校园内,原占地面积约100亩,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海拔高度467米。后有钟灵的南华山、南岩洞,旁边有清秀的白沙河。四周草木丛生,绿树环绕。作为南华医院遗址,这个山清水秀的庄园,于2005年被确定为梁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色古香 建筑风格中西结合
南园主体建筑分为两个部分,都别具一格,各有特色。
南园全景
左边建筑傍山而建,一层庭院,二层休闲,三层生活用房,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舒适优雅。一层的客厅地面由青石板铺成,二层用木板铺成,表面漆成枣红色。
屋内顶棚、门窗有典型的西式风格。梅花窗别具一格,窗户玻璃采用当时进口的彩花玻璃。
南园亭台
墙体是浅白色的砖石结构,砖石均有南园标识。据彭友之的后人(南园的前主人)介绍,建造时,仅石工就有40多人,花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以保证每一块墙体砖上的“南园”二字。墙体坚固耐用,冬暖夏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右边建筑则是平地而建,客厅宽敞,一楼一底,休闲与生活用房由庭院分开。墙体为浅黑的砖石结构。
南园右门
两边建筑均是走马转角楼,青瓦盖顶,屋檐向上高高翻卷,伸向蓝天,既有西式洋房之美,又保存了民族文化特色,可谓中西完美的结合。
南园前有高大的柏树、皂荚树,为它撑起一片蓝天,后有耸立的白果树为它遮风挡雨。
建于民国 见证战火中的救死扶伤
南园为刘举皋在1932年所建。梁平灵秀的山水养育了一代代勤劳、智慧、善良的儿女,刘举皋就是其中一位。
南园一角
刘举皋1903年出生于沙垭场(今梁平云龙镇)牛儿寨,毕业于上海南洋医学院。他与何仁则(梁平县城南门何家沟人,南园是他老家住址)是同窗好友,刘擅长外科,何擅长内科,他们都是医学院的高材生。毕业后回梁平行医,刘何二人联手,造福乡里。
1931年8月成立南华医院,刘举皋任院长,何仁则主持内科工作。1933年开始,刘出资在何仁则住址何家沟修建南园,作为刘、何住家。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9年,南华医院在南园扩建住院部,同时开凿南华洞。为避免日本飞机轰炸,南华医院部分病床曾迁南岩洞中。1941年至1945年,南园改作南华医院住院部,救治了大量当时被日军轰炸的伤员。
南园现用做校史陈列室
由于医务人员太少,1946年,刘举皋与何仁则又创办私立南华医士职业学校,学制3年,每期招生50名,校址设在南园。从此,南园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南园的存在,不仅仅为那些饱受伤病的人们提供身体上的安康,更渐渐成为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同时发挥了医疗救治的积极作用,是梁平人民抵抗日寇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巴渝地区西医发展史的活标本,助推了当时医护的发展。
战火之外 也有别样的闲情雅居
1953年,曾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将领彭友之(梁平人亲切地称他彭团长)慕名而来,入住南园。1959年,又一名抗日将领张林元(梁平人亲切地称他张局长)闻讯而至,入住南园。从此彭团长、张局长便是南园的新主人。南园也俨然成为了当时为人所向往的闲情雅居。据说,就在南园里那15平方米的防空洞,还为当时民国中央银行梁山分行存放库银所用。
南园内景
就在红旗中学百年校庆的时候,彭友之的二儿子还特意回到梁平,来到儿时的居所,来到承载着他童年记忆的地方南园。虽时隔多年,年已老迈,但当老人走进南园时,南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还有那一口院内的古井对他来说都是那样熟悉,儿时的一幕幕在脑海浮现,他感慨地说:“没变,还是小时候的样子,在这里都感觉自己变得年轻了好多!”
时光荏苒 品味岁月里的教书育人
当南园的使用权归于红旗中学之后,它又开启了自己教书育人的新征程。作为红旗中学教职员工的办公场所,伴随时光的脚步,南园迎来一批批青涩的学子,送走一届届成熟的学员,它陪伴莘莘学子度过一个个春夏秋冬,见证了一代代青年的成长。
南园古井
现在,南园归区文物管理所所有,南园是梁平区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的古典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解放后,梁平人曾对南园多次维修,至今保存完好。
为了对它更好保护,红旗中学遵循“保护为主,挽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将它设为校史陈列室,制定完善的消防责任制度,每个房间都配备了灭火器,院内安装了消防栓,楼内走线全部为穿管走线,照明采用冷光源,配以专人看守,定期打扫,并对木质门窗、栏杆、楼梯等防蚁防蛀做出针对性保护。
南园全景
每当春暖花开之时,古色古香的南园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品尝它的古典之美,而它则以自己的“见闻”向人们“讲述”这里的点点滴滴。
(区县头条)
原标题:这里有一幢经历了战争烽火的老建筑,如今向人们诉说着…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