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特产传说(48)| 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阳独有 已有上百年历史
“苏三妹我走进关王庙哎,
见公子呀两眼的泪长抛哟哎,
你双手还搂抱哎,
你我是呀爱玩人呐,
手呀手抱腰哎……”
这是亚亚戏的一个片段,
如果你有幸能看到一出幽默诙谐、生动活泼的“亚亚戏”,
一定会大呼过瘾!
那什么是“亚亚戏”呢?
“亚亚戏”又名“亚戏”,意为不是戏的戏,属于“草台戏”,流传于云阳县江南民间,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土戏。
是云阳独有的一个戏种,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2012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隶属灯戏 农人自娱
“亚亚戏”没有剧社名号,其演员不以表演为职业,是一群草根农人在节日、喜庆、农闲时,自编自演而传承的剧种。
相对于川剧、京剧等“正戏”而言,它虽有角色、道具、唱腔等戏剧元素,但没有舞台艺术,只在农村院落、谷场、古盐道驿站等划地为台表演,故名为“亚戏”,为顺口,遂改称为“亚亚戏”。
亚亚戏是灯戏中的一个戏目唱段,旧时称为“唱灯”。灯戏是重庆、四川一带极富特色的传统民间小戏,为川剧的重要声腔之一,是从巫师(端公)祭祀礼典的舞蹈(傩戏)中发展出来的戏种,属远古“巫咸文化”时代的产物。所以最早的灯戏,往往与端公“庆坛”、“送鬼”等活动相伴进行,带有祈福、消灾、驱鬼、求神等成份。因此,当今表演亚亚戏时,还有戴傩面的俳角儿出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灯戏逐渐从端公戏中分离出来,博采众长,成为颇有特色的“江南灯戏”。而其中的亚亚戏,既吸收了本地灯戏和山歌的唱段,也有川剧的元素。由于当今极少有人再表演这类传统灯戏,因此亚亚戏几乎便成为“江南灯戏”的代名词。
唱词通俗 表演生动
亚亚戏主要流传于云阳凤鸡、凤桥、院庄、宝坪、龙角等地,尤以凤鸣最活跃。其表演形式简单,对规模、道具、演出场地等方面要求不高,只需一块诸如院坝、草坪、河滩等能容纳三五个人活动的平地即可,观众可从四面欣赏节目。
亚亚戏有四个角儿:花旦、老生、丑角、小生。花旦,亦称“幺妹”,多以男性装扮,身着花衣,头戴镶钻花魁,脸施朱粉,配备象征性的彩龙船。小生,有文生或武生,视剧情而定,常着短打服饰;脸谱根据剧情,有秀雅和轩昂之别;有武戏文唱或文戏武唱。老生,又叫“老妈子”,头梳螺髻或戴毡帽,脸点黑痣,身着蓝色右袵斜衫。丑角,常以驼子形象出现,翻穿皮领褂,脸戴公信傩面,头戴烂草帽,手持蒲扇,脚蹬偏耳子草鞋;有时屁股掉根葱,面露丑态,前后穿梭表演以烘托气氛。
亚亚戏的娱乐性很强,情节夸张,矛盾突出,嬉闹诙谐。唱词多为四句一组,其唱腔多以一人领腔,众人接腔的形式,一唱一合,呼应成趣。有时也有对唱、齐唱的形式。戏中兼有川剧“唱念坐打”的影子,间有乡村民歌、端公调。其舞蹈吸收了端公舞、狮舞的姿态,以及俳戏的滑稽动作。演员往往运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将剧中角色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亚亚戏的戏目不多,最具代表性的有《苏三妹》《玉堂春》《四季调》等,这些戏目大都改编自民间戏曲或民间故事。亚亚戏的表演采用方言,或歌颂丰收的喜悦,或展示劳作的艰辛,或表现失散的悲苦,或表达对爱情的追求。唱词通俗自然,表演生动活泼,极富生活气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彰显着一个地区人民的智慧和魅力,是人类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
原标题:亚亚戏的百年记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