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他乡重庆人的故事写成书 我第一个买
张蕾(右)对重庆晨报刊发的“逐梦他乡重庆人”文章赞不绝口。 重庆晨报记者 雷键 摄
重庆晨报记者 刘波 肖帆 报道 前天上午,家住沙坪坝区青木关的73岁老人张蕾来到重庆晨报办公室。在他的包里装着厚厚一叠重庆晨报,这些报纸上都有“逐梦他乡重庆人”的报道。
“你们的报道太精彩了!”张爷爷是重庆晨报的老订户,他开门见山,表达了自己对“逐梦他乡重庆人”栏目的喜爱。
“他们的故事,我感同身受”
张爷爷是重庆晨报的忠实读者,10多年前就与重庆晨报结缘。“我参加过你们的改版意见征集活动。”张爷爷说,他每天都要看重庆晨报,看到喜欢的新闻报道,都会收藏起来。
今年6月18日起,重庆晨报推出“逐梦他乡重庆人”系列报道,张爷爷期期都收藏。
“这些在他乡逐梦的重庆人,故事都很精彩。有的报道我要看好几遍。”张爷爷说,从这些逐梦他乡的重庆人身上,他不仅看到了重庆人敢于逐梦、勇于奋斗的精神,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原来,张爷爷也曾是一个在他乡逐梦的重庆人。张爷爷是璧山人,1961年离开重庆,先后在甘肃、新疆工作了23年。“我在农场做过农活,在工厂当过工人。”张爷爷说,后来,他还“半路出家”,成为了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
那时候,张爷爷在外工作,一两年才能回一次重庆。“从重庆坐火车去新疆要四天三夜。”回忆起在他乡逐梦的经历,张爷爷感慨不已。
“集结成书,传承重庆精神”
“这一个个故事,都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虽然是人物故事,但展现的是重庆这座城,展现的是重庆人的精神。这些人物故事很励志,能激发更多重庆人的奋斗精神。”
张爷爷说,“逐梦他乡重庆人”报道的每一个人物,无论离家多远,都有着共同的重庆情结和重庆精神。
“孟非在南京开重庆小面馆,李雪芮退役后要回重庆开羽毛球馆,这些都是他们的重庆情结。”张爷爷说,“逐梦他乡重庆人”让他更全面地了解了他熟悉的重庆人,也认识了很多陌生的重庆老乡。
张爷爷说,他希望接下来能看到更多重庆人在他乡逐梦的故事。
最后,张爷爷还提出了一个期望——“逐梦他乡重庆人”系列报道能集结成书。“如果出书,我会第一个去买。”张爷爷说。
读者推荐>
30多名读者
向晨报推荐人物故事
“逐梦他乡重庆人”开栏一个多月以来,重庆晨报热线966966接到了许多市民打来的电话。他们除了对栏目表示肯定和认同,还推荐了不少逐梦他乡的重庆人。有读者推荐自己的老乡,也有读者推荐在海外打拼的儿女。
目前,已有30多名读者向晨报推荐报道对象。
接到记者的回访电话,60多岁的杨捷很激动。他说一定要推荐一下同学李玉真,“与其他逐梦他乡的重庆人一样,这位女作家也有很精彩的故事。”
杨捷说,从“逐梦他乡重庆人”开栏起,他就一期不落地追踪着,也被这些重庆人的精神感染着、感动着。
与杨捷一样,几乎一期不落的还有李林夏。他说,他从来没有这样追着一张报纸看,就像追热播剧。“看到孟非那期,那个小面好香哦!”
杨捷推荐的李玉真,是他在重庆建筑专业学院的同学,目前居住在北京,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重庆毕业后,她在青海西部油田矿上工作了三十几年,跑遍了西部的山山水水,笔下的普通劳动者和可歌可泣的人物都充满了力量。她身上有很多重庆人的精神。”
李林夏推荐的是北京伊斯曼乐器有限公司的老板陈祖华。“他是重庆大足人,以前是铁路工人,但他喜欢音乐,用了多年时间到全国各地去寻找制作提琴的材料。他这种有故事的重庆人,就应该多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