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通关流程 重庆市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本月上线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兰渝专列开行,我市物流运输又多了一条便捷通道。 本报记者 许恢毅 摄
我市在开放枢纽打造、开放口岸完善、开放平台构建、开放主体培育等方面进展明显,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昨日,重庆晨报记者获悉,为进一步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我市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高效服务将在本月上线,以优化通关流程降低企业成本。
三个方向四种方式
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
重庆,不靠海,却通过自己的方式,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和水、铁、陆、空四种方式,完善对外通道建设,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
水运方面,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开放通道作用,我市优化了渝沪江海联运,提升三峡通航能力,全力协调船舶优先快速过闸,今年1—8月,渝沪外贸“五定”快班轮运行598班。
铁路方面,拓展了中欧班列(重庆)大通道的综合功能,探索“中欧班列(重庆)+4小时航空”的铁空联运,在全国率先运行国际行邮班列。并依托团结村铁路口岸,加大货源组织,新增意大利、俄罗斯、匈牙利分拨点,扩大适载货源种类和辐射范围,实现班列常态化运行。今年前8月,中欧班列(重庆)开行416列,累计开行1326列,货值占全国中欧班列阿拉山口过境量的80%以上。
陆路运输方面,则通过南向通道铁海联运大通道建设,常态化运行“重庆—东盟公路班车”,实现“一带”与“一路”无缝连接。
航空运载能力上,江北国际机场已形成3条跑道运行、年吞吐旅客4500万人次的能力,随着第五航权的落地和扩大,2020年将成为100万吨货邮吞吐量、100条国际航线的“双百机场”。
通关更便利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本月上线
据了解,目前我市有江北国际机场、万州机场、重庆港水运口岸、团结村铁路口岸4个一类口岸,可以提供进口汽车整车、水果、肉类等多项功能。为满足市场主体需求,我市正着力推进口岸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为完善通关载体,我市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本月正式上线运行。所谓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是指“一口受理,同步审批”的“一站式”高效服务模式,改变当前国际贸易通关过程中的“多口受理,逐步审批”现象,目的是优化通关流程、提高申报效率、缩短通关时间、降低企业成本,“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真正实现贸易便利化。
与此同时,还创新通关机制,落实全国“三互”改革举措,推进跨部门、跨区域、跨关区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协作机制,推行“属地申报、属地放行”区域通关模式和“渝深快线、区域联动”便捷通关模式,深化“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关检合作。而7×24小时通关制度,让出入境旅客、进口冰鲜产品、外贸企业等均可享受7×24小时通关便利服务。
开放平台已经成为
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随着上半年江津综合保税区成功获批、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行,我市已初步形成“1+2+5+6”的开放平台体系,基本实现平台功能全覆盖。
目前,开放平台已成为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战场,1—8月,仅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和团结村铁路保税物流中心进出口额就占全市进出口总额六成以上。
作为极具重庆特色的两个平台,重庆自贸试验区和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重庆自贸试验区通过制度创新吸引项目落地,通过项目落地倒逼制度创新。前8月,重庆自贸试验区范围内新增企业8608户,占全市比重的10.2%;落户451个项目,涉及金额2240亿元。
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建设方面,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已争取到国家部委57条创新举措支持,对应59个重点项目,签约金额47.5亿美元。
在发展开放型经济过程中,我市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市场主体,开放型经济发展市场活力不断增强。截至今年7月,全市备案外贸企业达到13825家,构成了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市场基础;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523家,吸收利用外资847亿美元。累计对外投资企业达到417家,备案对外承包工程企业33家,备案对外劳务企业7家,累计实现对外投资150.44亿美元。(记者 罗薛梅)
编辑: 赵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