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全国道德模范丨“深藏身与名”!这位一等功老兵“退伍不褪色”

06.11.2021  17:13

11月5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

重庆合川区隆兴镇玉河村村民诚、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磁器口派出所民警何巧、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涪陵区税务局老干部科二级主办徐玲玲3人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获奖数量为我市历届之最。

同时,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退休干部袁镇涛、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五龙庙社区个体经营者彭勇祥、江津区洪江古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鸿、万州区武陵镇椅城社区居民袁玉兰、铜梁区少云镇关溅小学教师刘明静、长寿区葛兰镇盐井村村民李顺清、梁平区仁贤街道白鹤村村民来代俊等7名同志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11月6日,上游新闻记者采访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获得者,讲述他们的故事,致敬全国道德模范。

蒋晓灵代父亲蒋诚在北京领奖。受访者供图

人物档案:

全国道德模范 蒋诚(助人为乐)

蒋诚,男,汉族,1928年12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玉河村村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蒋诚英勇作战荣立一等功。

复员还乡后,他深藏功名,隐于乡野劳作三十六载,举债带领村民修通“致富路”,带头发展特色农业。

从抗美援朝战争的火线到农村脱贫致富的一线,蒋诚始终用坚毅果敢和无私奉献书写着人生履历,累累功勋诠释着“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诺言。

蒋诚(资料图)。合川区文明办供图

11月5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玉河村村民蒋诚获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称号。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今年93岁的蒋诚正是现实版“深藏身与名”的助人为乐典范。

从“歼敌英雄”到“战贫先锋”,从朝鲜战场最为危险的火线到农村脱贫致富的一线,蒋诚复员返乡隐于乡野劳作36载,带头发展蚕桑养殖、油橄榄种植,举债带领村民修通“致富路”,始终践行着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蒋诚很高兴

女儿代领奖很激动

今年93岁的蒋诚,因身体原因,无法前往北京领奖,由四女儿蒋晓灵前往代领。

11月1日,出发前一晚,蒋晓灵趴在床边,拉着父亲的手,告诉了蒋诚这一好消息:“爸爸,您又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的称号哦,晓灵去北京给您领奖哈。

蒋诚回答说:“好,很好,很高兴!

父亲这段时间身体不好,虽然意识有些不清楚。但看得出来父亲很重视这个荣誉。”蒋晓灵说,得知这一消息后,蒋诚笑眯眯地看着她连连点头说好。

代父亲领奖,蒋晓灵也很激动,她在微信朋友圈写下:“我可亲可敬的老英雄父亲,您就是儿女们一生的榜样”。

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给国家添麻烦”,这是蒋诚最常说的三句话,他也身体力行把这种精神传承给子女。

蒋晓灵回忆,从小到大,父亲蒋诚身上的兢兢业业、一心为党、一心为公的品质影响时刻影响和感染着后辈,也是他们要继续努力发扬下去的优良品质。

蒋诚(资料图)。合川区文明办供图

荣立一等功

返乡务农“深藏功名

1949年12月,21岁的蒋诚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1军31师92团1营机炮连的一名战士。

1952年10月,入党4个月后,蒋诚迎来了永生难忘的上甘岭战役,也正是在这场震惊世界战争史的残酷战役中,他获得了一个中国军人的至高荣誉。

在蒋诚记忆里的上甘岭一战中,一颗敌军战机发出的炮弹在他身旁爆炸,弹片划破了他肚子,肠子掉了出来,他忍着痛塞了回去,裹伤再战,直到通讯员把他搀扶下去,送到战地医院抢救。

7天之后,蒋诚被转回辽宁丹东的后方医院治疗,经全身麻醉3次,连开4刀,才将腹中弹片取了出来。

1955年2月,蒋诚退伍返乡。他的行李仅有1套便衣、1双鞋袜、1条毛巾、1块肥皂、16尺布票和数枚军功章。而这些战场功勋被他深藏心底,对家人只字未提,在家乡当起一名普通农民,并积极参与修建铁路、乡道等便民工。

直至1988年,一封尘封在合川区档案馆的“军功喜报”,才掀开了他身上伤疤的“秘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联合发出的这份《革命军人立功喜报》,正面写着:“贵府蒋诚同志在上甘岭战役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除按功给奖外,特地报喜,恭贺蒋诚同志为人民立功,全家光荣。

背面的记功栏里写着:“在上甘岭战役中,蒋诚歼敌四百余人,击毁敌重机枪一挺,击落、击伤敌机各1架,全班仅3人负伤,荣立集体二等功,蒋诚重伤不下火线,荣立一等功,并荣膺‘人民功臣’称号。

举债修路

助力村民走上致富路

回到家乡后,蒋诚“退伍不褪色”。对战场上获得的功绩只字不提,也没找组织提出任何安排工作的请求。

在铁路建设中,他身先士卒抢着重活、脏活、险活干,而且还经常帮助别人,从并不宽裕的收入中节衣缩食资助家庭困难的队友,是铁路建设中的助人为乐模范。

1983 年冬天,当地政府决定修建隆兴乡到永兴乡的公路,蒋诚主动请缨牵头修路,且不领任何报酬,乡道修到一半出现资金困难。

没钱了,但绝不能半途而废!

为了改善家乡交通闭塞状况,蒋诚悄悄以个人名义向信用社贷款2400元,补贴修路工程款。

路修通了,蒋诚个人却身背债务。直到1991年,蒋诚的儿子偶然才得知此事,被父亲的义举深深感染,主动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1000元钱并卖掉婚房,帮父亲还清债务。

2014年,蒋诚所在的广福村引进油橄榄种植,发展扶贫产业,由于需要农民流转土地,遭遇到不少阻力。

面对这种情况,86岁高龄的蒋诚第一个站出来,带头将自家土地流转出去,还主动协助村干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帮助村民解决种植中的实际困难。

如今,油橄榄种植已经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走上致富的龙头产业。

上游新闻记者 王倩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