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那些年陪伴我们长大的重庆公交车
一款长达12米的“超级客车”今年亮相重庆,它充电3小时就能开200公里,可载客90人;车身外观与普通客车差不多,中间走道却比普通公交车宽一个身位。说到电动车,大家肯定都会想起特斯拉,但是小虫君却想起了儿时的电车,那种有着长长的像两个触角的集电杆。现在,让我们来818老重庆的公交车史吧。
民国时期重庆饭店门口的公交车
第一辆公交车是敞篷卡车,车的货箱里安放着长板凳当座位,从七星岗到曾家岩往返一次,每票大洋一角。卡车的减震性很差,又是行驶在坑坑洼洼的碎石公路上,坐在没有弹性的硬板凳上,颠簸起来震得人晕头晕脑的,还不如站立舒服。
1933年,重庆市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辆柴油客车开始经营曾家岩至七星岗线路,12月5日延伸至旧城区小什字为终点。紧接着又添置了5辆汽车,分曾家岩至两路口、至七星岗、至较场口、至小什字四段行驶,每段票价银5分,车票分临时和长期两种。
这个票价按当时的购买力计算,可买10多碗小面,普通市民根本消费不起,再加上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内部经营管理不善,两年之内,曾两度停业。1936年,市政府拨款资助,增购汽车16辆,才恢复营业。
抗战胜利后,重庆经济萧条,公交和出租车并没交上好运,1949年底,公交车仅有20辆,勉强能行驶的11辆维持着城郊的6条客运线路。
上世纪50、60年代的公交车
气包车的真正名字叫做“常压燃气车”,也就是将天然气不经过任何压缩,直接灌装到燃料容器中。公交车也就是在车顶上安一个金属架,天然气装在厚橡胶包里,装满了就上路。
上世纪70年代,公交车背着大气包在山城马路上跑。客车顶着的气包的体积相当于将车加高50%。气包充满了天然气时,看上去有一种危险感,而天然气烧掉一些,气包会随着车身抖动而晃荡,让人觉得悬吊吊的。
气包车加气并不复杂,加满了整个橡皮袋的气,可以跑上大半天,不过由于使用的不是专门的天然气发动机,因此这种车的力量并不好,比如大坪到伏牛溪的225路,也就是原来的25路,在从马家堡到大坪的这个长上坡,快到终点站时,却往往让人揪心这辆公交车究竟开得上去不。
上世纪80年代,是气包车的鼎盛时期,重庆有1/3公交车以天然气为燃料,气包车成为城市一景。
上世纪70、80年代的公交车
80年代中后期,公交车的运载能力主要是增加车辆的长度,铰接车成为了一种流行。由于城市人口增加,乘坐公共汽车的人越来越多,一般的城市客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人们就采用火车列车的方式,把两节客车连接起来。这样,载客量就可大大增加了。那时候部分铰接车也使用了天然气作为燃料,发动机依然不是专用的,动力可想而知有多差,尤其是牵引式的铰接客车也不便倒车。
但是这种车适合在平原地区运行,重庆山城路况复杂,坡坎比较多,所以后来被新型车逐渐代替。
225路铰接气包车
卡车的车头,载重车底盘改装,客车的车厢,上世纪80年代改装过的铰接车“罗曼宁客车”提起无轨电车,大家都会想起车顶上两根长长的“小辫子”。
1954年6月18日在上清寺植下第一根电线杆,1956年1月1日,重庆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从上清寺到小什字(1路电车),它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依靠自己力量设计、施工、建成的电车线。此后这种绿色环保的无轨电车逐渐成为重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主要交通方式。
当年,从上海引进的20辆电车在朝天门登岸后,全市万人空巷,轰动一时。2004年,重庆市民相伴50年的无轨电车“消失”在山城人们的视线。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无轨电车
压缩天然气车
上世纪90年代,天然气压缩技术出现,开始换代成压缩天然气车,也就是CNG汽车。CNG汽车,能将天然气压缩到原来容积的1/200,用6个钢瓶,每个装16方气,理论上可以开100多公里。压缩天然气对于没有专门发动机的公交车来说,发动机的寿命受到不小影响。重庆客车总厂随后研制出了专门用于天然气车的发动机,CNG公交车开始大面积推广。
混合动力客车
这种混合动力车,车子里面有一个电瓶,车辆在运行时,电瓶就给车子供电。一旦刹车、熄火或是车辆低速运转,电瓶开始自动充电。这种新能源公交车,比纯天然气公交车一百公里要省15%左右的能源。以前,一辆中级公交车一百公里要消耗40立方米的天然气,而新能源公交车要节约6立方米的天然气,一立方米天然气价格为4.6元,要节约27元。
(在重庆微平台)
原标题:那些年陪伴我们长大的重庆公交车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