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容曾孙讲述邹容往事 从小爱读英雄人物传记
渝中区还保留着“邹容路”的地名。都市传媒记者 甘侠义 摄
学生时期的邹容。
一条邹容路、一座邹容纪念碑,让山城人民永远记住了百年前那个以一本《革命军》影响全中国的重庆崽儿邹容。
但你知道在显名之后,史料之外,这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还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吗?
近日,我们走访了邹容的曾孙邹以海,听他讲述邹容璀璨而短暂的一生。
20岁就死于狱中的邹容,还留有后人?面对我们的疑问,邹以海说,曾祖邹容牺牲时年仅20岁,并未结婚生子,“我爷爷是邹容牺牲后过继到他名下的,这也是为什么我是邹容曾孙的原因。”
而邹容留下的书信、抚恤证书和原版《革命军》,也是经由邹以海的祖辈们代代传承。
自请入狱与战友共生死
“回溯辛亥百年,曾祖邹容给我的历史影像,来自儿时的那一幕。当时,我家五口人蜗居在重庆储奇门行街民政局分配的10多平方米的窄居里。一天,才7岁的我和小伙伴玩耍,见一队人马敲锣打鼓来我家,来给我家贴‘光荣之家’红条幅。当晚,祖母给我讲述了邹容的故事,并拿出邹容的老照片给我看。从此,邹容的相貌在我心中留下了影像。我为家有这样一个光荣的老祖宗兴奋了好几天。”
邹以海说,曾祖邹容胸怀天下兴亡,是人所共知的民族英豪,但他同时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情义男儿。
1903年,进步人士陈范在上海主编的《苏报》全文连载了邹容(18岁)的《革命军》,这篇两万字的战斗檄文,引起了清政府的极大恐慌。于是联合上海英国租界当局,抓捕了为《革命军》作序的章太炎,当时邹容有时间可以脱身,但他没有这样做。
得知章太炎被捕,邹容只身到英租界巡捕房投案。
包裹着高高红头巾的印度狱警,一把挡住他,不相信长篇《革命军》出自眼前这位青年之手,当邹容流畅背诵并解释出大段原文后,这个印度老爷兵惊讶不已。
个性刚烈为清廷所不容
入狱后,邹容先是和章太炎关一个牢房。问他为何不逃脱留得青山在,邹容说:你为我而坐牢,我哪有逍遥在外之理呢!生死也要和你在一起。足见邹容的侠义。
章太炎比邹容大18岁,可谓忘年交,因为《苏报案》章太炎被判3年,邹容被判2年。
在狱中他们相濡以沫,以诗唱和,相互激励。
个性刚烈的邹容,在狱中常为犯人的非人待遇与狱监抗议争辩,章太炎劝慰他心平气和等待2年后的出狱。清政府深知邹容年轻而激进,出狱后必会更加反叛。由此可知,邹容的狱中结局便可想见了。
翻出自己收集的史料,邹以海说,章太炎在他的《邹容传》中这样写到曾祖邹容牺牲时的情景,“其夕,积阴不开,天寒雨湿,鸡初鸣,卒于狱中,旦日,余往抚其尸,但其目不瞑,同系者皆疑医师受贿鸩之”。
1905年4月3日这天凌晨,在旧中国“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寒冷日子里,壮志未酬年仅20岁的邹容,就这样被清廷毒杀了。
1912年2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签命令,追赠邹容为“大将军”。
邹容12岁时走进科考考场
邹以海说,从小聪颖言行叛逆的曾祖邹容,和他大哥邹绍阳性格迥异,思想观念大相径庭,他嫉恶如仇,大哥温良敦厚。
在一次童子生的考试中,和大哥同在考场应考,因为考题偏僻难懂,考生多数无从下笔,邹容便问考官,考官不但不解释,还差人要打邹容的手板,12岁的邹容大声说:要打你来打,不要叫别人来打,说罢愤然离场罢考!而大哥却热衷科考,一直为科举准备着。
邹以海说,邹容的大哥多次参加科考,最后总算考取拔贡,担任候补知县。反其道而行之的邹容,曾经宣称:衰世科名得之有何用!
在科举道路上分道扬镳,但并没有妨碍他对大哥和家人的骨肉亲情。
邹以海说,曾祖在留学日本途中,先后给父母和大哥的家书中,充分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和出国留学未能在家侍奉二老的丝丝憾意,希望哥哥能不时回家侍奉父母,以代为尽孝。
“曾祖邹容那辈共有兄弟姊妹12人,曾祖排行老二,和他大哥关系最密切,他小大哥7岁,在赴日留学途中,和大哥的家书中提到:离家时看到大哥的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就是我的爷爷邹兴树,当时才几岁)十分可爱,很是高兴,由此可见与父母和大哥的深挚亲情。”邹以海说。
为明心志赴日留学改名邹容
“我们邹家在清道光末期,随高祖邹建德(邹容的爷爷)从湖广孝戍原籍,迁居重庆。1870—1885年间,邹家在邹容父亲邹子璠的悉心打理下,家道日渐殷实富裕。曾祖邹容那辈邹家一共有八个儿子,四个女儿。按照当时订下的字辈,长辈们给曾祖邹容取名邹绍陶,这是邹子璠依据《诗经·国风·王风》中的‘君子阳阳,君子陶陶’两句而来。”邹以海说,邹容这个名字,是曾祖赴日留学时,为明心志而自己改的。
邹以海说,1903年8月邹容终于成行,乘船东下上海,转乘海轮到东京,实现了他多年的留日夙愿。正像当时秋瑾留学日本后,由以前的秋闺瑾自己改为秋瑾,有再造自我之意,她以前的名字反而不为人所知了。邹容一到东京,被这里如火如荼的爱国救亡气氛所感染,于是,他给自己改名叫“邹容”,隐含从此容颜改变、脱胎换骨的寓意。
邹容在日本留学期间经常参加留日集会,加入拒俄义勇队等,他的广博学识,他的爱国激情,他的演讲才华,得到了充分激活与释放。从此,“邹容”这个名字便在留日学生中广泛传扬,他的那本反帝反封建战斗檄文《革命军》,首次正式署名邹容,一百多万册的刻印本,成为清末发行量最大的反清读本,更使邹容的名字不胫而走,传扬到了广大台港澳和东南亚的华人聚集地。
邹容是个热血的重庆崽儿
从重百临江商场缓缓向解放碑行去,熙熙攘攘的邹容路满是繁华时尚的气息,看着手中书本上那张年轻的黑白面孔,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个年仅20岁的重庆年轻人,曾用他的笔和青春,为全中国的人们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思想变革。
在邹容后人的讲述中,100多年前的那位年轻人身上,充满着重庆人骨子里的耿直,眼见不平愤然反抗、为追逐理想不惜舍身而去……
回溯百年之前的中国大地,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是一个群星灿烂、可歌可泣的时代,是一个需要英雄、又创造了英雄的时代。邹容就是这个时代的骄子。
在戊戌变法昙花一现、义和团运动悲壮失败,刀光剑影,长夜难明的岁月里,以邹容为代表的一代先进的重庆青年,没有悲观,更没有停止,他们同全国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一起,重新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在时代的洪流中,邹容以炽烈的革命激情,通俗而犀利的笔触,写出了“搏龙屠虎”的《革命军》,成为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前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也是四川第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他的《革命军》是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的奠基之作,不朽宏文。这颗中国民主革命战场上升腾起来的璀璨新星和他的《革命军》,震撼了当时的思想界,给祖国和故乡的革命运动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少年邹容最爱读英雄人物传记
邹容最爱读的是英雄传记,他投身革命活动,都是在爱国精神和强国梦感召下的自觉行为。
邹以海说,在100多年前,邹容家境殷实,邹容的父亲经过多年打拼,积聚了万贯家财成为一方富商,但邹容并不贪恋这些,一点都没有富家子弟的纨绔作风。“邹容从小饱读诗书,生活节俭,少年时擅长书法雕刻,尤其喜欢读英雄人物传记,从中吸取精神能量,他投身于革命活动,都是在爱国精神和强国梦感召下的自觉行为。”
邹容从小好学多思,忧国忧民,但生于清朝末世,有志不能伸、有才无法展,他不忍看到民不聊生、外敌入侵、国土沦丧的境况,努力去探索救国救民真理。
邹以海说,年仅18岁的邹容洋洋洒洒地写出了两万字的《革命军》,首次明确提出了建立“中华共和国”的理想,被时人和后代研究者认为是辛亥革命的“义师先声”。
“曾祖父身上对真理不断探寻的精神,穿越重重迷雾看清事实的真相,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邹以海说。
邹容精神
在戊戌变法昙花一现、义和团运动悲壮失败,刀光剑影,长夜难明的岁月里,以邹容为代表的一代先进重庆青年,没有悲观,更没有停止,他们同全国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一起,重新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如何学习
邹容身上对真理不断探寻的精神,穿越重重迷雾看清事实的真相,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各项事业的发展,我们都需要学习这种坚韧不拔、为了理想奋斗拼搏的精神。
——邹容曾孙邹以海
都市传媒记者 李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