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上榜最有“烟火气”的城市
新华网消息,健康的消费,是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你所在的城市,居民消费心态和习惯如何?居民消费行为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如何?你家乡最热闹的小吃街有没有上榜全国百强?你常排着长队垂涎三尺的路边美味又在全国排名第几?
如此接地气、烟火气的全国性数据统计,迄今仍缺乏尝试。这一次,国家高端智库与金融机构“国家队”强强联手,迈出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分析消费发展趋势的创新性一步,构筑起兼具高度、维度、广度、深度和温度的金融血脉数字工程。
5月8日,作为首届消博会全球战略合作伙伴,中国工商银行联合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大金融、大消费、大民生”时代高峰论坛。论坛上,瞭望智库与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共同发布了“百城居民消费健康指数”“中华千街‘烟火’指数”“创业万店人气指数”三大指数。中国工商银行高级业务总监宋建华、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苏会志、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负责人陈明、瞭望智库研究院副院长聂欧等现场见证了启动仪式,苏会志对指数报告进行了详细解读。
在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的战略支持下,中国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的数据支持下,课题组历时两个月,针对100个城市、百万数据样本、90多万个商圈街道、320万个小微及个体工商户,设置了300多个数据标签,形成了一手数据量最大、涉及人群最多、覆盖地域最广、标签描述最丰富、动态监测最实时的系列消费指数。
最真实的疫后复苏
2020年,疫情暴发,消费领域所受影响最为直接。课题组分别从代表性城市、代表性街道、全国主要城市居民消费总量等角度,调取了大量数据。
首先,课题组有针对性地调取了我国2020年GDP总量10强城市以及东、西、南、北和东北地区8条代表性街道,观察其消费复苏走向。
总体来看,10强城市的消费数据轨迹与疫情影响高度相关且趋同。尤其武汉在去年一季度出现了消费额度和消费笔数的最大跌幅,并在此后又出现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的复苏率。同时,10强城市的消费额度、消费笔数都已基本复苏,前者还未达到疫前水平,后者从去年四季度就已超过疫前水平(如下图)。由此可见,经济复苏政策,卓有成效。
8条代表性街道的“烟火气”复苏情况,也具备一些明显特点:比如,北京的防疫政策和小微扶持政策力度更明显;广州的商圈消费以吃穿住行等刚需为主,疫情波动有限,“烟火气”最浓;上海去年底出现的商圈消费季节性反弹,比其他城市都明显,可能因为上海企业多、机构层次丰富,疫后的年底消费、聚会等需求激增(如下图)。总体上,各地的疫后消费复苏速度存在差异,但基本保持了较明显的向好趋势,各地主要街道的消费潜力正逐步释放。
其次,课题组对2020年GDP总量百强城市(下称“百强城市”)的居民消费扩容情况做了随机抽样。从前20强城市的情况看,多达45%的城市位于长三角地区,另有4个城市位于京津冀地区且前三甲均在京津冀,一定程度上说明,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用工量大,复工复产带来的疫后居民收入提升更为迅速,因而表现出比其他区域更明显的消费总量扩容现象(如下图)。
不过,课题组发现,消费复苏行情也并非一片欣欣向荣。数据显示,虽然百强城市的居民消费笔数复苏较快,但笔均消费额总体却呈下降趋势。可以说,受个人收入和宏观经济影响,一部分居民更谨慎了,一部分居民消费从线下转为了线上。
并且,从去年四季度起,前述10强城市的消费情况一致出现了小幅下降趋势。课题组认为,这或许是受二次疫情冲击影响,以及需要更积极的促进政策。
谁是最有“烟火气”的城市?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一个城市的“烟火气”,正是其经济蓬勃向上的动力。课题组通过分析全国街道消费数据,评出相对更有资格竞争最有“烟火气”的城市—— 广州和重庆。
这从以下几个维度的对比能发现:
首先,课题组将筛选出的百强城市中1万家2020年一季度销量最高的店铺,按其所属城市进行数量归总,将百强城市按照各自拥有的闪亮店铺数量进行排名。其中,位于榜首的广州市拥有642家闪亮店铺,几乎是第二名北京市的两倍之多,充分验证了广州市主要街道满足居民刚需、“烟火气”最浓的研究结论。
其次,课题组根据1万家店铺的季度交易额度变动和季度交易笔数变动,评测了店铺的经营稳定情况,分别筛选出拥有营收额度稳定店铺数量最多的20强城市、拥有消费笔数稳定店铺数量最多的20强城市。其中,广州以营收额度相对稳定的店铺数据最多,再次名列榜首。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以拥有消费笔数相对稳定的店铺数量来衡量,重庆超越了广州,位居榜首。
对此,课题组分析认为,尽管广州是国内典型的“吃在广州、玩在广州”的消费型城市,主要消费仍集中于居民刚需,但相比重庆居民相对缓慢的生活习惯和较为繁荣的饮食文化,广州集中在奢侈消费、大件购置、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消费占比明显高于重庆,“烟火气”似乎略逊一筹。可以说,重庆居民的消费频率高、笔均额度低、消费习惯稳定,使其“烟火气”更浓,城市特征进一步突出。
与此同时,课题组发现,一些二线城市比部分一线城市的“烟火气”更浓。这或许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一线城市房价较高,挤压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二是一线城市的公务消费占比下降速度更快;三是消费途径或正在向下沉市场转移,乡村消费或成新型热点。
北上广深的“较量”
除了上述维度中涉及的北上广深四大城市之外,课题组还就每个维度单独分析了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情况,进行深入对比。
其一,从居民消费健康指数来看,整体上,京沪两地的居民消费健康状况相对稳定,上海第一,北京次之。广州和深圳居民的消费健康度在疫情期间受到较大影响,但2020年二季度复苏明显,并在2020年四季度发生排名逆转。即深圳居民的消费健康度下降,但广州居民的消费健康度相对稳定,超过深圳。
课题组分析,京沪居民的消费种类相对繁复、消费额度相对稳定,除吃穿住行等刚需消费外,其他消费能力及水平并未受到疫情重大冲击,加之中央及地方政府保民生、促发展的系列政策在京沪两地得到充分执行,居民收入虽略减但消费意愿、还款能力和续贷能力并未受到根本性冲击。与京沪不同,深圳和广州均因疫情原因,在2020年二季度和三季度出现居民消费健康度下滑现象,三季度达到极值后逐渐恢复或趋于平稳。
其二,从中华千街“烟火”指数来看,课题组发现:北京主要街道销售额度受疫情影响最大,2020年二季度出现谷底,但三季度较快复苏,一定程度反映出北京执行防疫政策和复苏政策的力度相对最大 ;广州主要街道的销售额度波动相对平稳,并未明显受到疫情冲击,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街道以吃穿住行等居民刚需消费为主,“烟火气”最浓;上海主要街道的销售额度在2020年三季度之前处于相对低位,四季度出现季节性反弹后快速回落,呈现出上海大批量企业、机构、个人的年底消费和聚会等需求激增现象。
其三,从创业万店人气指数来看,四大城市的季度经营额度和季度销售笔数变化轨迹均趋同,均在2020年一季度出现急速下滑,此后逐渐恢复。季度经营额度上,除北京外,其他城市均复苏超过疫前水平;季度销售笔数上,北京、上海均已复苏超过疫前水平,广州、深圳尚未复苏至疫前水平。
原标题:瞭望智库《"百城、千街、万店"消费指数报告》发布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