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 重庆二号线首批车辆所有零件都需进口 一个轮胎也受制于人

16.06.2020  18:55

第1眼-重庆广电消息,2004年4月15日,首批日本生产的两列跨座式单轨列车,经海上转运、抵达重庆。重庆的城市交通,开启了跨座式单轨的时代,方便了市民出行。经过15年的发展,重庆也形成了 国内唯一完整的跨座式单轨产业链 ,从当初的“日本产”,变成了“重庆造”。

在重庆轨道集团,第1眼记者见到了这辆15年前跨洋而来的跨座式单轨列车。列车车头上标有“020011”这样一组数字,它代表的意思是,这是2号线第1趟车的第1节车厢。

重庆轨道集团大修公司车辆大修部副主任马捷夫告诉第1眼记者,“当年的进口车和现在的单轨车,在内饰布局上是不一样的。进口车车内,没有乘客信息、显示屏等多媒体设备,意味着你坐在车内无法有效地看清楚,车往哪开,下一个站是什么。

从进口车起步,重庆跨座式单轨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第一批车辆的核心技术完全依赖进口,这意味着任何一个零部件都要从海外空运,成本高得惊人。

据重庆轨道集团运营二公司经理漆伟介绍,“进口的日本轮胎,第一年卖给轨道集团时,是四千块,第二年就涨到一万四,而且采购周期要两年,集团根本没办法停止运营,等两年才来买它的轮胎。

为了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10余个单位和轨道集团的专家们联合对车辆、轨道梁、道岔等核心技术展开国产化科研攻关,陆续取得100多项专利,打破了国外垄断。

漆伟自豪地告诉第1眼记者,“现在, 重庆轨道集团车辆的国产化率达到95% ,基本车上的都是国产化,甚至是重庆造的部件。”

如今,重庆跨座式单轨已形成完整产业链。重庆中车长客,是全球单轨交通车辆制造前三甲企业。

组装车间里,这辆外形炫酷的“重庆造”单轨列车,集中了行业内多项前沿技术。

“车辆采用了 全无人驾驶 ,同时车辆的驱动是采用了永磁电机驱动技术,并且整车是采用了全以太网的控制技术。车身主要的核心部件采用了碳纤维等轻量化设计,整体车辆能耗,比原有的车辆能够降低10%到15%左右。”重庆中车长客总工程师张洋如是说。

十五年运营经验、通车里程全球最长、运营车辆全球最多等闪亮标签,构成了重庆单轨走向全球的“通行证”。

目前,重庆制造的单轨梁、城轨车辆等产品,已迈向国际市场。

在接受第1眼记者采访时,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单轨分会秘书处主任钟声表示,“重庆制定了世界首个单轨交通的行业技术标准,实现了从重庆设计、到施工、到制造、到集成,再到运营维护的全部本地化,为我国单轨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不断进步的重庆技术,也为运营十五年的2号线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2号线正筹备上线8节编组列车,2005年投用的第一批列车也将退出历史舞台。新与旧的交接,彰示着重庆跨座式单轨技术的飞跃发展,也必将让重庆人的“轨道出行”,变得更加舒适快捷。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李臻 刘恋 张骏凯

原标题:重庆跨座式单轨:从“日本产”到“重庆造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