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两周年成效初显
2013年9月13日,市委四届三次全会通过了《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制定了引导区域特色发展、差异发展、联动发展,在全市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实现整体效能最大化,从而实现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的“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
去年9月,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分赴五大功能区域采访,感受8.2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新观念、新变化和新气象。今年9月,本报采访组再次出发,深入区县、乡镇调研,发现各功能区域的干部群众正攻坚克难,勇于探索,积极创新——
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指引下,各区县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被大大激发,不唯GDP,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正在形成;
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指引下,各区县根据不同的基础、条件和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全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发生明显变化;
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指引下,市级层面和各区县纷纷调整考核指挥棒,通过出台差异化考核机制,避免产业同质、竞争无序、评价趋同。
从今日起,本报推出“统筹协调发展谱新篇——五大功能区域建设进行时”系列报道。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报道,反映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开辟新境界,打开新局面,实现发展质量和速度“双赢”的新面貌。
都市功能核心区,城市更“高大上”;都市功能拓展区,产业更“高精尖”;城市发展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并行并重,发展速度质量也在提升……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积极创新,逐渐形成主体功能明确、板块有机联动、发展差异化、资源配置优化、整体效能提升的发展格局,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成效初显。
据市发改委人士介绍,我市不仅出台了《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还陆续出台了考核、产业、财政等50多个配套政策,通过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引导各区县抓精准定位、科学布局和任务落地。
在“不是不注重发展,而是对发展的要求更高”这一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各功能区域内区县结合本地区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开始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调整和优化自身定位。
渝中区加快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全市商贸高地;渝北区打造临空都市区,积极发展电子、装备产业;巴南区把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投资商拒之门外;璧山区把发展工业作为首要任务,做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产业;垫江县挖掘“五花”(牡丹花、油菜花、李子花、柚花、荷花)资源,推进“五园”(花园、家园、果园、菜园、乐园)乡村旅游建设;秀山县立足“襟黔带楚、接连四省”的区位优势,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和电商产业……
今年上半年,全市GDP增长11%,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区第三产业占比超过80%,跻身全国服务业领先地区水平;都市功能拓展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7.8%;城市发展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位于五大功能区域之首。2014年,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和13.4%,增幅高于其他3个功能区域。
与此同时,我市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五大功能区域人均GDP的差异系数,2012年是0.9836,2013年为0.9808,2014年则为0.9364。2014年,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46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7.1%;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均超过320天。“这表明,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指引下,各区域发展特色更加突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域经济发展专家杨庆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