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锤!不到半年,重庆交大让若尔盖黄沙变草原

17.09.2018  23:23

重庆日报消息,重庆交大又立功了!

不到半年时间,若尔盖的黄沙便绿意盎然起来,这就是“沙变土”的实锤。

9月初,正是开学季。作为重庆交通大学(下称重庆交大)土木工程系教师,谷建义授课之余还随时准备出差。“本月15日或16日,我可能要去若尔盖县。”来往于重庆与四川的若尔盖县,是他今年的常事。

究其原因,要追溯到2017年12月的一天。当时,谷建义的同事——同为重庆交大治沙团队成员的赵朝华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来电地址显示: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下称阿坝州)。

来电人是阿坝州科技局局长张险峰。其意图,是邀请重庆交大去阿坝州若尔盖县治沙。

这让重庆交大治沙团队有些意外。2017年10月15日,重庆日报以《漠上花开 乌兰布和“沙变土”试验调查》为题,对“沙变土”技术进行报道后,他们就时常接到类似邀请。但这些邀请多来自沙漠化较严重区域,像若尔盖草原这样的,还是第一次。

存在多年的“黄沙

若尔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临近黄河源头,有“中国最美的高寒湿地草原”“川西北高原的绿洲”“云端天堂”等美誉,是川藏交界旅游热门目的地。

夏秋是若尔盖最美时节。蓝天白云下,车辆在若尔盖公路上飞驰,山峦起伏、绿草如茵,草原上牦牛成群,骑马的牧人与藏狗来回穿梭……这里“随手一拍便是风景”,让人很难将“沙化”与之关联起来。

2018年3月10日,四川省若尔盖草原,空中俯瞰,黄沙覆盖了整个龙女湖区域。记者  万难  摄

其实,若尔盖草原真有沙,只是不那么“明显”。比如,在草原中偶有一小块区域,草较稀疏,土壤泛黄、松散,有不少已变成沙;还有些沙化区域藏在小山背后,或游客难以抵达的地方……

而且,若尔盖草原的沙,存在已久。

小时候这里就有沙。”洪波泽巴今年23岁,自小跟父母在草原上放牧。他说,站在自家放牧处的高点看对面,能看到明显的沙化区域,已存在十多年。60岁的朝力证实,在他儿时记忆中,若尔盖草原便有不少沙化区域。

根据2014年若尔盖县第五次沙漠化土地检测显示,全县沙化面积达8万公顷,比2009年时增加了近8000公顷,涉及7个乡(镇、场)、32个村。

2018年6月9日,四川省若尔盖草原龙女湖,旋耕改造后的沙地上工人们正在撒播草种。记者  万难  摄

若尔盖县对沙化问题也采取过措施。比如,对流动沙地,主要用“高山柳沙障+补施有机肥+灌草复合种植+围栏封禁+连续管护”方式阻风固沙、恢复植被;而对固定沙地,则主要采取“围栏封禁+灌草复合种植+综合管护”方式逐步恢复为自然草地。

但这些,有一定效果,却没能阻止草原沙化程度的扩大。若尔盖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的《防沙治理宣传册》印有一句话,可概括该县的沙化整体情况:局部好转,整体恶化。

新环境与新挑战

了解基本情况后,今年初,重庆交大与阿坝州政府达成一致,选择了若尔盖草原龙女湖附近一块区域进行治沙试验,项目名为“若尔盖草原沙化区快速固沙与生态恢复应用研究与示范”(下称若尔盖项目)。

这块区域共800亩,其中500亩已完全沙化。其余部分也在逐步沙化。重庆交大方面称,要治便要选典型、严重的区域,龙女湖边这一块很合适。

谷建义被任命为该项目的负责人。今年3月,谷建义带团队来到若尔盖进行前期协调等工作;5月8日,治沙工作正式启动。对此项目,他的感受是:担心。

2018年6月9日,四川省若尔盖草原龙女湖沙化区域正在进行草种撒播。记者  万难  摄

无论重庆交大治沙团队,还是谷建义个人,进行“治沙”试验都不是第一次。他们能在中国八大沙漠之一的乌兰布和沙漠“”出4000余亩绿洲,为何担心沙化程度相对更低的若尔盖草原呢?

重庆交大治沙团队的说法是:环境不同。

以往,他们试验区域周边都是沙漠,可谓“一眼望去不见绿,唯有黄沙天地间”;而在若尔盖,沙的周围全是草原。

2018年7月28日,四川省若尔盖草原龙女湖,重庆交大治沙团队车辆在察看试验地途中遭遇沼泽地无法动弹。谷博士告诉记者:“这样的困难几乎每周都会遇到。”记者  万难  摄

这也是新挑战。以前治沙,重庆交大方面几乎不用考虑周边情况,植物种类由自己决定,还能使用大型机械成片化作业,就是“甩开膀子干”。此次治沙则要“小心翼翼”,不能使用大型机械不说,治理区域恢复后,需与周边草原生态一致,可种植物从上百种减至十几种,从生态多样性角度来说,则降低了该区域植物存活几率。

水也是问题。在沙漠,治沙团队前期便会搭建运输水的设施,后期供应充足;而在若尔盖,考虑环境等原因,水源都来自自然降雨,是典型的“靠天吃饭”。

谷建义的一句话,则能概括若尔盖项目的特点:“以前治沙,是与自然较劲;这次治沙,更要与自然协调。

惊喜:“效果让人振奋

7月27日,若尔盖项目迎来一次“考试”:阿坝州副州长欧阳梅带着政府相关部门成员,与重庆交大治沙团队一起实地调研项目成果。

当天下午3点许,治沙团队的“先行部队”抵达了若尔盖项目入口处的公路上,与欧阳梅短暂交流后,一群人便驱车前往项目所在地。

治理的项目在哪里?”当车辆停下,人们走到车外打望一番后,有人疑惑地问了一句。赵朝华笑着回答:“脚下便是。

2018年7月29日,四川省若尔盖草原龙女湖,经过近半年努力,试验地沙漠中长出了绿油油的牧草。记者  万难  摄

众人这才发现,脚下与四周已长出各类植物,呈现一片绿色,若尔盖项目的大片区域几乎与草原无异。想要判断这里曾经是沙丘沙坑,要么从高空俯视,观察植被生长的繁茂程度;要么俯下身子,用手拿捏植物下的“土壤”,才能发现土都是沙变的。

欧阳梅“淡定”地往项目中心区域走去。她走得很快,与其他人的距离逐渐变远。突然,欧阳梅身边的工作人员向其他人喊了一句:“所有人快过来,这里有惊喜。

2018年7月27日,四川省若尔盖草原龙女湖,阿坝州政府相关部门人员与重庆交大治沙团队一起实地调研项目成果。记者  万难  摄

原来,早在5月8日,若尔盖项目正式启动时,欧阳梅便来过这里,并在一片“黄沙”中插下了一根小红旗作记号。如今,她再到红旗处时,黄沙已被绿草覆盖,有的草还长得很深、很茂密。

此情此景,让她有些激动。她拿出了自己的手机,翻到5月8日时在此地拍下的照片,然后拿给众人对比。

项目的效果,让人振奋!”欧阳梅说。

2018年7月28日,通过重庆交大治沙团队近半年修复后,四川省若尔盖草原龙女湖沙化区域已经披上了绿装。记者  万难  摄

阿坝州抛出“橄榄枝

考试”的成绩,也让张险峰非常欣喜。

张险峰说,若尔盖县与重庆交大的合作,算得上机缘。身为阿坝州科技局局长的他,经常关注治沙问题,也通过各种渠道寻找、了解不同的治沙方式。去年,他在网上看到了《重庆日报》关于重庆交大“沙变土”技术在新疆的报道与视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即与重庆交大团队取得联系。

2018年7月28日,四川省若尔盖草原龙女湖,治沙团队负责人易志坚教授搭乘村民的摩托车进入试验地深处察看。

当然,对若尔盖项目欣喜的人,远不止欧阳梅和张险峰。7月29日晚,阿坝州委副书记项晓峰与欧阳梅、张险峰等人一起,与重庆交大治沙团队进行了交流。会上,项晓峰抛出了“橄榄枝”——

我希望,明年重庆交大方面能把若尔盖项目的试验面积扩大到至少5000亩。”项晓峰一边对重庆交大团队提出诉求,一边对在场的阿坝州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提出要求,比如财政支持、政策扶持、优化合作机制、完善前期准备工作等。

“‘沙变土’技术的需求很大。”项晓峰称,该技术不仅给若尔盖县乃至阿坝州的治沙提供了新选择,也为阿坝州建立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018年7月28日,四川省若尔盖草原龙女湖,重庆交大治沙团队的谷建义博士正在观察沙漠中土豆的生长情况。记者  万难  摄

重庆交大党委书记李天安现场给予回应,希望双方能够“各尽其责、共享共赢”。

事实上,目前而言,双方已实现“共赢”。若尔盖县收获了“生态”,重庆交大方面则收获了“经验”。

我们在很多地方都有试验,但案例中缺乏像若尔盖这样的高寒地区。这次试验为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经验和案例,对后期技术研究方向有指引作用。”重庆交大副校长、治沙团队负责人易志坚教授说,综合各类环境经验,他们的技术将更有针对性。

针对若尔盖项目,易志坚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与农业结合起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尝试在试验区种植高原土豆等农作物,还能实现经济价值。

重庆日报记者 杨骏 摄影 万难

原标题:实锤!不到半年,若尔盖黄沙变草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