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曾笑山城牌汽车 除了喇叭不响,全身都响
现庆铃厂厂史博物馆陈列的山城牌汽车实物。
1970年国庆,山城牌汽车从厂里出发到市里报捷献礼途中。图/庆铃厂
重庆晨报记者 马拉 报道
三扳手
1970年7月,哈工大毕业生汤献国分到重庆汽车制造厂前身重庆动力机械厂时,师傅们已纯手工敲打拼装出了第一批山城牌汽车,实现了重庆载重汽车生产零的突破。在此之前,重庆在中国汽车生产史上已甩过三扳手,实现了三项零的突破。
第一扳手是1957年9月,长安厂搞到了一辆美国威利斯汽车公司1951年推出的CJ-5军用轻型越野吉普车,精心测量仿制,1958年5月推出我国第一辆长江牌46型吉普。
第二扳手是1960年,重庆客车厂利用压缩天然气技术,推出中国第一辆燃气客车,就是车顶上压着一个巨大的黑橡皮口袋,里面装着天然气。
第三扳手是1965年,毛主席怕苏联人打过来,就搞起“三线建设”,投资上亿元在重庆大足建起我国第一座重型汽车制造厂(即后来的重庆红岩汽车厂),生产红岩牌军用重型越野汽车。
但上面这些车,不是客车,就是军用,民间4吨左右的载重卡车,一直缺乏。
汤献国说:“就在1969年,《人民日报》上发了一个消息是江西省搞了一个井冈山牌汽车,全国就兴起地方制造汽车的热潮。江西这个井冈山汽车就是后来的江铃。”动力厂被当年相当于市委和市府合一的重庆市革命委员会选中,作为重庆土法上马造汽车的“汽车小组”组长单位,另外有87家企业协助他们。
双排座
土法上马造汽车在当时也叫“打伙造车大家办”。1970年3月他们推出5辆山城牌样车,7月产出第一批20辆,9月又产出50辆参加了重庆市国庆21周年大游行。
但动力厂的老师傅还是很紧张,他们跟车保驾,生怕抛锚扯拐。汤献国说:“我进厂就听厂里的老师傅说,到市政府报捷的献礼的头几批车,从厂里开到市中区,都是一路走一路修”。
1974年,山城牌汽车正式投入小批量生产。“严格来说,此车是用长春一汽生产的解放牌CA10A进行改装的平头双排座四吨汽车。我们负责总装,生产发动机,发动机的钢体、钢盖、曲轴、凸轮轴等主要部件都是自己做。”
但山城牌还是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驾驶室是由公交公司利用解放牌公共汽车的车头做的,从引擎盖后面斩断,再加上一排座位。”
公交公司这一“偷懒”的做法,成就了山城牌平头卡车的独特造型,现在还有车友认为“它的设计思想被后来者延续并更好的发挥,就形成了现在常见的双排座卡车。”驾驶室前排两人,后排三人,定员5人。考虑到当时没有胖子,所以后排挤6人是没有问题的。
16年
重庆民间戏称为“大脑壳”的山城牌平头双排座驾驶室,是多家厂家敲出来的。汤献国说:“白市驿汽配厂、李家沱3403厂、青木关一个汽配厂,都给我们生产驾驶室,都是用榔头在简易的金属模具上敲出来的。”其他配置也来自杂牌部队。
当时计委下达指标,国家订货收货,卖车不愁也不贵。“但质量不好,拼凑而成,试车不充分,没走产品正常开发的程序,没论证。受力荷载分布不均匀,后面装载货物,平头驾驶室就轻了。当时是涡轮涡杆传动,司机扳盘子,转弯不灵是飘的。前轻后重,盘子扳起飘;前重后轻,盘子扳起重。当时有人笑我们山城牌汽车‘除了喇叭不响,全身都响’”。
1978年,四川全省汽车质量大检查,山城牌汽车因质量不合格,被责令停产整顿。1979年,山城牌汽车开始滞销,卖不动了。1987年,山城牌汽车正式停产。
从此,重庆一代名车山城牌的历史,留在重庆人的记忆中和庆铃厂厂史博物馆的展板上:“从1971定产到1987年停产,16年来重庆汽车制造厂累计生产载重汽车13007辆,年产最高仅2000多辆。”
世上已无山城牌,只在庆铃厂厂史博物馆的院子里,还停着一辆可能是世界上最后一辆山城牌卡车的实物了。小时候我在老爸他们厂里坐过这种车,很高很神气,几十年不见,现在爬进平头大脑壳驾驶室一看,还是很高,但想不到如此简陋:车皮焊缝粗糙不堪;窗玻璃边缘不平滑;司机头上的遮阳板,好像是用菜刀砍出的一块三层板做的;车门边供人上下的把手,挪用当时家用木门上的弧形铁皮小把手,稍不注意就会划伤手。山城牌虽然如此简陋,但曾经忍辱负重,带我们走南闯北,“重庆的山城牌高又高”,被民谣传唱,不愧为我们重庆的一代名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