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他乡重庆人]王晓棠:重庆是我人生第一座艺术殿堂

19.06.2015  10:13

人物名片 王晓棠 电影表演艺术家

  事迹:1934年出生于河南开封,抗战时随父母迁居重庆。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新中国22大明星之一,曾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由她主演的《野火春风斗古城》《英雄虎胆》等影片,在上世纪家喻户晓。

  感言:我祖籍江苏南京,出生河南开封,长于重庆,落户杭州,现定居北京。我的一生周游了大半个中国,可当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时,我总说我是重庆人。

王晓棠剧照。

少女时期的王晓棠。 受访者供图  

  银幕上王晓棠那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丽的代名词,她的巧笑嫣兮随着那些胶片一起,永远留驻在中国电影史的画廊中。

  今年4月26日,当记者在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见到王晓棠时,她身着白色长裙,带着白色小花项链,81岁的她捋捋卷曲的短发,和蔼可亲地说:“我祖籍江苏南京,出生河南开封,长于重庆,落户杭州,现定居北京。我的一生周游了大半个中国,可当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时,我总说我是重庆人。

   在战时陪都萌发艺术梦想

  几十年后,王晓棠再回忆起战时重庆时,第一印象便是朝天门码头那长长窄窄的石阶。

  1938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不到5岁的王晓棠随父母从南京迁往重庆。当时她是从万县(今万州)入川,经涪陵中转,一路逆流而上,到达朝天门码头。第一眼看到重庆,王晓棠便被宏伟的朝天门码头深深震撼。码头四周来来往往的行人川流不息,长长的石梯从江边一直延伸至城门,身材壮硕的挑夫从船上挑下一担担行李,踏着窄窄的石阶,喃喃地唱着外地人听不懂的四川民谣,一步步向城门口登去。

  到达重庆不久,王晓棠便进入巴蜀小学读书。王晓棠的父亲曾是国民党少将,受到家庭的影响,王晓棠自幼便喜欢读书。

  战时重庆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陶行知、郭沫若等文化名人都曾在这里定居。那时,重庆的文化生活非常丰富,几乎天天都有各式话剧在大小剧院上演,各种思想在这里互相碰撞,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景。放学后,王晓棠常常瞒着家人,偷偷跑到剧院去看话剧,由于没钱买坐票,她只能扶着后排的栏杆站着看。即使如此,台上演员精彩的表演,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依旧使年幼的王晓棠流连忘返。这时起,王晓棠便萌发了长大当一名演员的梦想。

  升入巴蜀中学的王晓棠成了学校的文艺活跃分子,这让学校的地下党员刘家树老师注意到这位小姑娘。刘家树经过深入接触,发现王晓棠不仅成绩优异,而且思想进步,便打算吸收她入党。在王晓棠眼中,刘家树也是一位良师益友,在彼此的交谈中,王晓棠开始接触“种田的人应有饭吃,织布的人要有衣穿,人人生而平等”等进步思想,这使年幼的她对共产党产生了向往。

  说到重庆,耄耋之年的王晓棠这样评价:“它是我人生第一座艺术殿堂,同时也树立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的性格中多少流露着重庆人的血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民女神

  1948年春,王晓棠又跟随父母举家迁回南京,离开了养育自己10年之久的重庆。离别之际,刘家树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她说:“晓棠,你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姑娘,南京离上海不远,你去报考上海剧专吧,将来当话剧演员。

  刘老师的一席话更坚定了王晓棠立志当一名演员的决心。可惜,那几年,上海戏专停止招生,王晓棠倍感失望。但是,她却在从上海回南京的路上,碰到解放军总政文工团到上海特招京剧演员,对解放军的好感使她决定试一试。当时,负责招生的正是我国著名电影演员赵丹,两人坐在一起谈了很久。赵丹惊讶地发现眼前这位漂亮的小姑娘竟然知道这么多戏文,而且对戏曲、话剧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晓棠当下被破格录取。就这样,她踏上了自己的艺术之路,那一年正好是1952年。

  第二年,王晓棠又调入总政话剧团。1954年,王晓棠初登银幕,在电影《神秘的旅伴》中担任女主角。1955年春节,《神秘的旅伴》上映,扮演彝族少女小黎英的王晓棠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她那满月般光润的额头,那双明亮的眼睛,那在镜头前纯真的少女情怀,吸引了每一位观众,一举成为那个年代的“国民女神”。

  1958年,王晓棠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1962年,王晓棠成功地塑造了《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性格不同的金环、银环姐妹俩,再次展示了她的表演技巧,表演生涯达到巅峰。在这期间,她也曾多次尝试入党,却由于家庭原因,一直未能如愿。

  1966年,正值事业的巅峰期,文化大革命爆发,王晓棠被下放到北京怀柔的林场,做了六年林业工人。这期间,她唯一的儿子因生病无人照顾,不幸去世,年仅17岁。面对人生的双重打击,她得到林场工友和当地老百姓的鼓励,乡亲们常说:“晓棠,你一定要好好的,将来再给我们演电影。”乡亲的支持使王晓棠在逆境中更坚强,坚信“生命不息,一定要重返岗位,重回银幕”。王晓棠说:“别人都觉得我的性格像泼辣、爽直、嫉恶如仇的金环,他们不知道,这种性格的形成还源于重庆。爽直、坚强、乐观是重庆女人特有的个性。

   巴蜀校训影响她一生

  1975年,王晓棠回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41岁的王晓棠逐步从幕前走到幕后,开始担任编剧和导演。1982年,王晓棠执导了影片《》,并将拍摄地点选在重庆。

  重返故地,重庆依旧是记忆中的雾霭蒙蒙。拍摄时,剧组在解放碑搭起了摄影棚,人们听说王晓棠回来了,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只为亲眼目睹她的风采。王晓棠记得,那时解放碑旁的冠生园、重百大楼都挤满了人群,人们隔着玻璃窗喊着她的名字。王晓棠说,每次回重庆,听着重庆口音,她就感觉特别亲热,虽然定居北京多年,如今依然会说一口流利的重庆话。

  拍摄《》时,摄影组要去各地取景,王晓棠每次都是最先上车,坐最后的座位,把前面的好位子留给同事。在王晓棠的带领下,《》剧组成了八一制片厂最优秀的剧组,剧组成员关系融洽、工作认真,拍出的电影受到各方好评。随后,王晓棠又执导了《老乡》《芬芳誓言》等影片,《芬芳誓言》荣获《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影片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

  1986年,51岁的王晓棠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王晓棠被推选为八一制片厂副厂长,1992年任厂长兼党委书记。在领导八一制片厂的十多年里,王晓棠身上重庆人特有的风风火火、敢闯敢拼的性格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刚接任制片厂时,厂里亏损了800多万元,八一制片厂的口碑每况愈下。王晓棠首先从质量抓起,将拍好的电影在厂里公放,让全厂职工先打分,同时在摄制组推行承包制,明确责任分工。在后勤方面,她带头提倡勤俭节约,减少公款开销。在王晓棠管理下,八一制片厂第一年扭亏了200万元,第二年扭亏了400万,第三年扭亏为盈。1998年,待王晓棠离任时,八一制片厂的流动资金已达6000多万元,是当时全国效益最好的电影制片厂。

  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王晓棠对“人民”一词体会最深刻。她说:“文革前,我想当人民的好演员;文革中,朴实的乡亲对我有哺育之恩,我明白了什么是人民。文革后,我立志用最好的电影回报人民。

  去年,年已八旬的王晓棠回到重庆,参加巴蜀中学80周年校庆,再次读到巴蜀中学“公正、诚朴”的校训,她不禁感慨:“这是影响我一生的校训,无论是拍电影,还是做行政,我都坚持自己先做好十二分,再要求别人做十分。这种公正做事、诚朴待人的态度使我即使跌落人生的低谷也不会被轻易打倒。

  今晚,重庆卫视同步播出相关报道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