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正加快形成
重庆日报消息,牲畜闯进铁路范围,当即就被监控发现,几分钟就被驱离。这是长寿区利用智能手段“电子围栏”保障铁路安全的一幕场景。
化解矛盾纠纷,各地结合实际创新探索,形成了万州“楼栋工作日”、南岸“微益坊”、北碚“楼院哨兵”、铜梁“党建扎桩 治理结网”等一批富有成效的创新做法。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过境洪峰等重大风险考验,各级各部门统筹推进战疫情、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等工作,全市社会大局持续平安稳定。
这些是重庆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生动缩影。去年12月,我市启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围绕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全市坚持城乡一体推进,强化科技支撑、智慧赋能,“智慧治理”成效渐显,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亮点纷呈,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快形成。
科技赋能
一批智能化系统快速投用
小孩被拐怎么找?老人在家出现突发状况怎么办?上班高峰期出现故障、突发公共事件如何处置……这些困扰群众的事情,与公众联系紧密、关注度高,以前单独依靠人力处置,不仅效率低、处置慢,还让基层工作人员疲于应付。
如今,针对类似情况的处置,不少区县探索出新解决办法——社会治理智能化大数据系统。打破部门壁垒、整合“碎片化”数据资源的治理系统,一改过去“九龙治水”的情况,努力实现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让社会治理“一张网”运作,一个“大脑”指挥。
在合川区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一块巨大的屏幕上实时跳动着监控画面和各种数据。全区本月所有事件处理统计、各类案事件处置进度、群众反馈等逐一呈现。
“我们持续深化社会治理的‘一张网、一片云、一条链’。目前,线下联通区级、30个镇街、419个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线上与区综治委成员单位信息系统贯通。”合川区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负责人介绍,该区在网格智能信息平台基础上,组建了区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将综治中心、网格化管理、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公共安全视频联网运行、人民调解和情报信息工作整合,实现了全区多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线上线下共用。
3年来,合川区网格事项办结率达到99%,网格化办理社会治理事项158万余件,群众满意度达98.6%。不久前,该区市域社会治理经验入选2020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最佳案例。
围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今年以来,我市通过建设“政法系统云长制”“疫情排查”信息系统、“雪亮工程”等,加快了智能化提升的步伐。市级平台上传到国家共享交换平台的监控图像数量从去年的29.8万路提升到36.8万路。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区县,通过建设“云”“脑”“链”“网”等,获得了智能化“加持”助力。
多元化解
基层社会治理品牌不断涌现
加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能安定有序。
在沙坪坝区回龙坝镇,和顺茶馆十八道“茶点”化解矛盾纠纷的做法已名声在外。茶馆所在的聚龙城社区是一个拆迁安置新社区,原来的乡村因城市建设变成社区,大量村民转变为市民,生活巨变带来了诸如邻里纠纷、安置矛盾、公德意识参差不齐等问题。
为破解治理中的难题,当地利用特色茶馆文化,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共建、社区运营、群众共享”模式,坚持“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在聚龙城社区打造了和顺茶馆,面向居民提供矛盾化解、民意沟通、法治宣传、法律服务、心理疏导、公益服务、文化生活。在这里,居民们的问题随时都可以向工作人员反映,且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茶馆开业以来,居民们的生活更丰富,邻里关系更和睦,法律意识也得到提高。
如今,和顺茶馆已经在沙坪坝区逐渐推广。不久前,和顺茶馆还开进了磁器口景区,当地社区在茶馆设置了志愿服务平台、“纠纷调处厅”等,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咨询服务,邀请党员、法律工作者为调解员,化解居民、游客和商户等的矛盾纠纷。
围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社会治理创新,近年来,不少区县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品牌,探索出很多富有成效的多元化解模式。如九龙坡“老杨群工”、渝北“律师驻所”、巴南“一站式司法确认”、永川“乡贤评理堂”等做法,在基层实践中得到有效验证。市级层面推动“诉调”“警调”“访调”对接,进一步健全了矛盾纠纷大调研体系。目前,全市分别建立“驻法院(庭)调解室”“驻派出所调解室”“信访事项调解室”146个、161个、334个。全市选聘专兼职人民调解员6.9万人,其中专职调解员3868人。
实践创新
在新冠肺炎疫情高峰期,北碚没有出现一例病例。这个成绩取得的背后,有当地2000多名楼院哨兵志愿者的一份功劳。
疫情暴发后,为做好分散无物业管理小区、散居楼栋的防控工作,北碚区积极发动群众,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楼院哨兵”守卡制。在这些社区,相关部门就近招募了一批热心居民担任志愿者,履行及时发现、快速报告疫情任务。他们统一佩戴红袖标、口罩和小喇叭,在楼前坐岗严控人员输入,减少人群聚集,降低疫情风险。
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该区楼院哨兵志愿者陆续撤离卡点,但作为一种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做法,“楼栋哨兵”并没有消失,而是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他们从坐岗守卡的志愿者,转变为社区巡逻员、社情民意收集者,成为当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通过社会治理实践与创新,今年以来,我市在疫情防控、迎战洪水等过程中,打赢了一次又一次硬仗。在疫情防控中,相关部门组织全市40余万公安民警、疾控人员、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等力量,累计排查9232万户次、2.51亿人次。入汛以来,全市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11257人,妥善处置地质灾害252起。不少当初参与其中的普通市民,现已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被固化下来,成为社会治理的新模式,进一步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截至目前,全市八类案件、毒品案件、经济案件同比分别下降14.7%、14.3%、12.9%。
“市域是观察矛盾风险走向的晴雨表、守住安全稳定的阵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大平台。”市委政法委负责人表示,面对社会治理新形势、新问题,仍要不断学习、分析、攻坚、创新,探索更多经得起检验的好做法好经验,变一地“盆景”为全市“风景”。
重庆日报记者 王亚同
原标题:科技赋能 多元化解 实践创新 重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正加快形成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