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博物馆中藏着多少文物?

25.02.2017  10:36
【摘要】 通过首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发现,我市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可移动文物中85%的文物集中收藏在主城区和三峡库区,5家省级重点收藏单位的藏品占50%以上。

  原标题:历时4年,重庆如期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470234件/套文物诉说 200万年巴渝历史

    重庆晨报讯 (记者李晟)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日前,重庆如期圆满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藏在165个国有单位的47万余件文物完整地讲述着重庆200万年的文化历史。昨天,市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首次普查结果显示,我市共有165个国有单位收藏有文物,全市国有可移动文物总量为470234件/套(实际数量1482489件/册),其中珍贵文物32168件/套。最终的可移动文物总量将等待国务院审核过后统一公布。

  2012年10月,国务院部署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2013年初,我市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全面启动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全市先后有6671人参与普查工作,普查人员针对全市26104家国有单位开展了全覆盖的摸底调查。普查中新认定文物38960件/套,新增各类文物72.2万件。目前全市采集的所有文物数据以及91.5479万张文物图片已全部上传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平台,数据容量2584G,国有可移动文物数据登录率达到100%。

  通过首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发现,我市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可移动文物中85%的文物集中收藏在主城区和三峡库区,5家省级重点收藏单位的藏品占50%以上。

  其中,三峡出土文物体现了本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脉络,揭示了三峡地区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抗战文物是重庆最富价值、最具代表性的资源之一,是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革命文物基本涵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历史阶段,充分展现了重庆革命文物资源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同时,我市的文物类型较为丰富。文物、标本及化石、古籍三大类均占有一定比例,35个类别均有分布,不同材质的文物不缺项,文物均匀性好,文化序列较完整,从距今约200万年至现代,基本没有大的缺环。

  巫山人下颌骨化石

   这些珍品记录着岁月的痕迹

  巫山人下颌骨化石

  追溯现代中国人和东亚人的起源

  时期:约220万年前

  发掘地点:巫山县大庙镇龙骨坡

  1984—1988年,一支长江三峡科学考察队在巫山县大庙镇的龙骨坡一洞穴堆积层里,发掘出一颗人类门齿和一段人类下颌骨,颌骨上带有两颗牙齿。在发现以上化石的同一层位,除发现人类加工和使用过的骨器外,还发现了巨猿及其它110多种哺乳动物的化石,这在世界古人类发掘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虽然巫山龙骨坡不是最早的人类起源地之一,但东亚人类的祖先是从巫山走出的。

  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黄万波说,目前发现的巫山人化石包括一段带有两颗牙齿的下颌骨化石、一颗门牙化石。它们分别属于生活在约220万年前巫山龙骨坡洞穴里的两位女性。

  重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魏光飚说,发掘地就是女巫山人所在的聚落,在随后的数万年时间里,衍生出了现代的中国人乃至东亚人类。

  大溪多人合葬墓

  展现新石器时代神秘的大溪文化

  时期:5000多年前

  发掘地点:巫山县长江岸边

  随着江水的渐渐退去,一座藏于地下的汉代墓葬暴露在巫山县的长江岸边。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考古工作者们在汉墓底部的泥土中,发现了一片5000多年前的墓葬群,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的遗存——10座大溪人的墓葬。10座古墓中,包括两座直肢葬古墓、7座屈肢葬古墓和1座多人合葬墓。

  与常见古墓葬中随葬金、银、铜器不同,大溪人对于装饰品有着特殊的嗜好。在以往发现的大溪墓葬里,还发现一些墓主人的颈部缀满了洁白的蚌珠。佩戴的时候,几千枚蚌珠片穿在一起,其间还穿有熊牙,充满了原始、古朴、野性的美。

  不过,能够展示这些华丽装饰的人毕竟是少数,玉珥、手镯、臂钏、绿松石坠等则是大部分大溪人都可以使用的。

  巴王墓鸟形尊

  形象怪异,全身上下无孔洞

  时期:战国

  发掘地点:涪陵小田溪巴王墓群

  巴王墓鸟形尊

  它虽然外形像鸟,但拥有鱼的嘴、鹰的鼻、鸽子的身体、鸭的脚。它的名字叫尊,本应为盛酒的器皿,可除了鱼形嘴外,全身上下找不到一个孔洞。它就是三峡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巴王墓群中“”出的珍稀鸟形尊。

  陈列在三峡博物馆远古巴渝展厅中的这件鸟形尊长28厘米,形象怪异,全身是谜。第一谜团就是尊的整体呈鸟形,却有着鱼嘴、鹰喙鼻、兽耳、凤冠、鸽身和鸭脚等肢体部分。这种多种动物融为一身的怪异鸟形,可谓是怪异奇妙之极。这件鸟形尊除了鱼形嘴外,其他地方没有一个孔,不具备尊盛酒的实用性,它究竟曾被作为哪种器物使用,至今仍是谜。

  疑似赵子龙副将将军印

  这枚龟纽方形金印在全国都罕见

  时期:三国

  发掘地点:主城嘉陵江边

  将军印 通高2厘米 纽高1.2厘米 边长2.4厘米重108.95克 含金96%

  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内的这枚“偏将军印”,是市民刘定泉于1982年在嘉陵江边散步时拾得的,他随即将这枚印捐赠给原重庆市博物馆收藏。有关专家考证这枚印章极有可能是三国时驻扎在重庆的赵子龙手下一名副将所用的将军印,比较珍贵,目前是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文物之一。

  这枚金质印章为龟纽方形金印,通高2厘米,纽高1.2厘米,边长2.4厘米,重108.95克,含金96%。据文献记载,偏将军系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将军拜授的。偏将军印沿袭了两汉官印制,金制官印流行于汉晋时期,目前全国共发现26枚,两汉金印仅存15枚。

  双猫卷席澄泥砚

  或是古代仕女画眉时掭笔的工具

  时期:清道光年间

  主要特点:工序繁杂,坚如铁石

  双猫卷席澄泥砚

  种类纷繁的文物展示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件道光年间的双猫砚,就有专家认为它并非磨墨的砚台,而是古代仕女画眉时掭笔的工具,因为它的凹槽要比普通砚台小得多,只能装少量墨水。

  这种澄泥砚的工艺十分独特。四大名砚中,其它都是石制,只有澄泥砚是泥制。据说,光是河泥的淘洗澄结便需一两年,随后还要经过极繁杂的工序,使它虽为泥制,却坚如铁石。正因为工艺复杂,传下来的古澄泥砚极少,上品更是难求。

  而这个双猫砚的浮雕造型极其罕见,一张竹席卷起,两只猫咪被包裹其中,爪子紧紧抓住席子边沿,好像担心会掉下来,显得生动有趣。

  记者 李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