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司法服务插上信息化翅膀
29.03.2016 11:30
本文来源: 法院
信息化带来大变革
3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接受中央电视台《小撒探会》专访时谈到要把中国法院建成阳光法院、智能法院。正如周强院长所言:“人民法院的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变革。”依托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工程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这场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变革中,重庆法院正朝着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审判执行、服务司法管理,积极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的目标稳步迈进。
信息化建设使服务群众“零距离”。不管是数字巡回审判系统,还是车载法庭,抑或是法院政务网站、官方微博、手机APP等,其目的都在于使司法更加便民利民。“家门口”的审判,“指尖上”的查询,让群众足不出户便能时刻了解法院工作,亲身感受司法温暖。以信息化建设为翅膀,法院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加主动地回应群众关切、接受社会监督,让司法在阳光下运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信息化建设让审判执行“更高效”。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司法需求更加多元,法院收案量大幅增长。以重庆为例,2015年,重庆法院共受理案件589850件,同比增加145501件,增长32.74%;审执结533837件,同比增加140353件,增长35.67%。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一方面有助于有效化解“立案难”、“执行难”;另一方面,有利于规范行为、统一裁判尺度、提高办案质量。通过研发升级大集中版案件管理系统、深度运用执行指挥系统,重庆法院科学再造法院工作流程,全面实现了全市三级法院“同用一个系统”,数据互联互通,形成了审判执行案件网上办理、网上查询、网上储存和网上利用新常态,最大限度地方便法官办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
信息化建设令司法管理“看得见”。海量数据只有经过智能整合、分析,才能实现 “从数字到数据”的根本转变,成为法院管理过程中实实在在、看得见、用得着的“大数据”,而信息化为实现这一转变提供了条件。重庆法院坚持以“大数据、大格局、大服务”理念为指导,建成“数据云中心”,汇聚全市法院案件、队伍、政务等各类数据,在此基础上研发“专项分析”“综合查询”等功能,对大数据进行智能挖掘和即时分析,为法院各级领导及内外部管理部门提供“数据集中、流程可视、管理精细、工作便利”的平台,不仅使实时、动态的扁平化管理成为可能,同时也提高了司法管理和决策科学性。
数字巡回一站式
2015年12月10日上午10时许,重庆市江津区西湖镇水庙村刘老汉家门前的院坝里,法官们正在为一场巡回审判做准备。
和以往巡回审判不同,法官们除了携带国徽、法槌等常用装备外,还带来了一个20余斤重的黑色背包。打开背包,小型摄像机、打印机、笔记本电脑等高科技设备一应俱全。
架起摄像机,启动笔记本电脑,敲响法槌……不到5分钟,法官们就在刘老汉家门口的院坝里,搭建起了一个简易的法庭,庭审正式开始。
原告刘老汉夫妇已年过七旬,可膝下3个儿子对父母的赡养问题相互推脱,为此,夫妻俩将3个儿子告上法院索要赡养费。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庭审,法庭当庭宣判:大儿子每月给付200元,二儿和三儿每人每月给付300元;夫妻俩的医药费用由3个儿子平摊。宣判后,书记员立马将法律文书打印出来,送到了双方当事人手中。
“庭审这么顺利进行,多亏了数字巡回审判管理系统。”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技术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早在2011年,重庆高院就自主研发了便携式巡回审判箱,配发给基层人民法院派出法庭。“这次研发的数字巡回审判管理系统,是过去便携式巡回审判箱的升级版。”该负责人称,提档升级后的巡回审判包,增加了其高科技含量,具有现场立案、同步录音录像、当场审理、现场制作法律文书、远程接访等功能,解决了以前巡回审判前要先到法院立案、巡回审判后要到法院领取法律文书的问题。此外,该系统还采用了无线自动物联技术,在庭审现场,无须专业技术人员支持,无须额外供电和连线,所有电子设备开机即可使用。
扫一扫便知进度
“这是您专属的二维码,只要扫一扫便可以了解案件办理进度。”日前,在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前来立案的老郑拿到了一张执行案件受理通知书,通知书的左下角印着一个二维码。好奇的老郑掏出手机在法院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扫了扫二维码,屏幕上跳出了一条时间轴,显示该案正处于立案阶段。
工作人员告诉老郑,有了这个二维码,他坐在家里就可以查询自己案件的实时情况。这让老郑很意外,原本忐忑的心也踏实了许多。
原来,家住重庆渝北区的老郑因为一起合同纠纷将生意伙伴诉至法院,官司虽然打赢了,对方却迟迟不给钱。无奈之下,老郑来到法院申请执行。可年关将至,正是忙的时候,老郑担心三天
两头跑法院,会影响手头的生意。“这下好了,有了这个二维码,可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老郑不禁感叹信息化给法院带来的巨大变化。
其实,追溯到2012年,重庆一中院就以“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试点法院”为契机,提出以用户体验为导向,打造全息化的审判流程、执行信息、裁判文书三大公开平台。除了二维码执行信息查询以外,网上预立案、审判流程实时查询、案款自动兑付到账、裁判文书网上查询等技术,如今已遍布重庆一中院立案、审判和执行的各个环节当中,实现了司法便民“从云端到指尖”的蜕变。
远程调解少跑路
打开QQ视频对话框,一头是法官,一头是案件当事人。近日,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法院法官张文智通过QQ视频,进行了一场远程庭审。
两位当事人付兵(化名)与谭国强(化名)之间曾经是雇佣关系。去年,家住合川区燕窝镇鞍山村的谭国强在付兵的工地做泥水工,工作了1年却拿不到工资,谭国强为此将付兵告上法院。然而,付兵经常在外做工,谭国强的家到法院路程又远,原本确定的开庭时间,因付兵确有到庭困难而申请延期审理,就被耽误了一阵。
上周,谭国强给法官张文智打电话说,付兵好不容易回来了,可能第二天又要外出。为了尽快解决矛盾,又不影响当事人做工挣钱,经电话与双方当事人协商,张文智决定当天就让当事人前往合川区燕窝镇司法所便民诉讼联络点,利用QQ视频进行一次远程开庭。
1小时后,谭国强和付兵来到了镇司法所,便民诉讼联络员张勇先查看了二人的身份证,确认是案件当事人,然后打开了QQ视频,电脑屏幕的另一端,张文智已在等待。很快,张文智与二人通过QQ视频就“聊上了”,而一旁的张勇记录着他们的“聊天”。
“根据现有证据,谭国强确实在你的工地上做了工,而你又没支付工资。”法官张文智对付兵说道,付兵点头承认,并表示自己现在资金到位愿意马上支付工资。
“没想到不一会就拿到了钱。”从付兵手中接过2.6万余元工资,谭国强很是高兴,语气中也透着一丝意外。由于距离法院远,又老听别人说索要工资报酬的案子不好解决,经常要来回跑路,为了不影响干活儿,事情就一直拖着,“没想到法院办事这么方便,还这么快。”谭国强说。
谭国强与付兵在核对了“聊天记录”并签字之后,双方冰释前嫌,开心离开。但便民诉讼联络员张勇仍在忙碌着,他还要做一些后续工作:整理好笔录,3日之内交到法院,由法官制作民事调解书,然后向双方当事人送达。
其实,这只是合川区人民法院利用信息化技术为当事人提供便利的一个小例子。从让偏远乡镇的当事人不出镇立案,到实现不出镇庭审,合川区人民法院紧跟“互联网+”的热潮,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积极探索远程庭审,创新推进司法为民工作。
车载法庭到门口
2015年10月中旬的一天,重庆江津区双福园区一家汽车销售公司门口开展了一场特殊的庭审。与一般巡回审判不同,这次庭审的场所是在一辆车上。
随着庭前准备工作的一步步展开,庄严肃穆的国徽、全程录音录像系统、电子公告牌、远程数据传输系统,代表公平正义的审判席位……这些以往只能在法院看到的“新鲜”设备一一展示在现场群众眼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哦,这回真是在家门口看到了法院。”一位旁听群众不禁感叹。
据当日主审法官叶鸣介绍,开庭的是一起买卖机动车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纠纷案件。虽然案件并不复杂,但这类简单的经济纠纷案件在双福工业园这个江津“经济重镇”属于典型高发案件,通过车载法庭巡回审判这种特殊形式,将庭审演绎为一堂群众能够充分理解的法治公开课,能够让双福本地更多的商家、群众知法、用法、守法。
在原告代理人庄晓峰看来,法院开展车载法庭巡回审判展示了法院自身的服务意识和亲民观念。“车载法庭巡回审判是真正把法庭开到了家门口,开到了群众中间来。在传统观念中,很多群众都认为只要事不闹大,宁愿私下协商解决也不愿‘见官’。通过亲民便民的车载法庭,很多群众第一次亲身感受司法,亲眼看见他人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这对于群众法治观念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当事人蔡明(化名)则对诉讼流程如此便民感到吃惊:“以前我老听说打场官司要耗费很多精力,光是跑法院就能跑断腿。这次遇到纠纷,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起诉到法院,没想到在家门口就开了庭,事情在法官的调解下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得到了法律保护,确实很方便。”
据悉,流动车载法庭是由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法院自主研发的,自2013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已开展巡回审判近50次,庭审地点遍布江津区内绝大多数镇街、园区,数万名群众现场观摩了车载法庭规范化庭审。而车载法庭在送法进基层的道路上,司法服务也更加集约化、便民化,逐渐演化出“诉讼服务”、“法治宣传”、“执行指挥”、“远程视频接访”及“巡回审判”五大功能,受到辖区老百姓的欢迎。
原载:《人民法院报》 2016年3月29日 7版 来源:一中院 江津 合川 责任编辑:宣传处
本文来源: 法院
29.03.2016 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