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各区县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

03.03.2019  11:31

   各区县扎实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

   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

  ■以产业振兴为发力点,调整优化粮经结构,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林经济作物,培育长效扶贫产业。

  ■建立更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

  ■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让大家有心劲广泛地参与到扶贫项目中。

  2月27日上午10点,丰都县三建乡。

  因场镇滑坡避险搬迁的临时乡政府所在地,一间活动板房内,一场蹲点“促改督战”发现问题交办会正在举行。该县人大、农委、扶贫办、森林经营所等机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三建乡干部、村干部、驻乡驻村工作队等共计100多人悉数到场。

  针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和市领导蹲点“促改督战”专项行动发现的问题,丰都县共细化整改任务79条208项。当天交办的是今年年底前必须完成的25项,其中,涉及产业发展的17项。在交办会上,相关部门纷纷立下“军令状”,承诺一定在规定的期限内保质保量完成整改。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正值春耕备耕大忙时节,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在我市多个区县采访时发现,各区县正围绕中央第四巡视组反馈的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情况和市领导蹲点调研“促改督战”要求,结合整改内容提前谋划、尽早布局,以期全面提升产业扶贫质量,全力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

   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

   培育长效扶贫产业

  2月26日,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金溪组塝上(小地名)的一块坡地里,20多位村民正在种植中药材黄精。挖坑、播种、填土、夯实……大家干得热火朝天。这些村民来自村集体服务外包的劳务队,他们今年1月上岗后,在短短1个多月的时间里,已种植黄精200多亩,比起过去由村干部组织村民务工,工作效率提高了近一倍。

  华溪村村支书王祥生告诉记者,华溪村原有耕地3049.8亩,60%以上未得到有效利用,剩下的40%几乎全部种植着“三大坨”(土豆、红苕、苞谷),粮经比高达9∶1,是典型的“温饱型”产业结构。2017年11月,华溪村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和部分村民出资共同入股的模式,注册成立了石柱县中益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将全村1200亩可利用耕地进行了整体流转,全部发展中药材、经果、康养旅游等产业,以此带动全村产业结构向“小康型”转型,从而将粮经比调整为1:9。

  全村土地整体流转后带来了大量用工岗位,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王祥生说,由于农村劳动力不足、农民专业性不够强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特色产业的“落地生根”。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针对中央第四巡视组反馈的“产业扶贫质量不高”问题,中益乡制定了专门的整改方案,并进行了任务分解。而华溪村探索的整改模式之一,正是将基地劳务外包给专业队伍,由劳务队进行统一招工、培训、运输、种植、管护,以此来提高劳动效率和作物成活率,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产业扶贫质量不高不仅是石柱县脱贫攻坚所面临的问题之一,也是各区县扶贫工作中的共性问题。而以产业振兴为发力点,调整优化粮经结构,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林经济作物,培育长效扶贫产业,正是脱贫攻坚的关键。

  再过几天,三建乡绿春坝村的第一批雷竹笋就要进入采挖期了。如何有序安排采收、提前谋划销售、做好收益分配?这些问题都在三建乡蹲点“促改督战”发现问题交办会上一一得到落实。

  笋竹是三建乡产业结构调整后的主打产业之一。目前全乡已发展笋竹8500亩,2021年进入全面投产期后,一亩地综合产出预计接近2万元,远远高于农民过去种植“三大坨”的收入。今年是竹笋采挖的头一年,无论采收、销售、分配等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挫伤农民积极性。交办会上,相关部门立下“军令状”,表示将在一个月内完成整改,让村民看到希望。

  眼下正是叶用枸杞的栽植期。在酉阳县车田乡清明村,驻村第一书记、市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所长方文正抓住部分外出打工村民返乡的时机,挨家挨户上门动员他们改种叶用枸杞。叶用枸杞是清明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之一,种植技术已比较成熟,去年全村已发展了100亩。就在几天前,他们刚与广东一家企业签订协议,保证了叶用枸杞的销路。“今年村里的目标是带动村民再种植200亩,必须尽快做通村民的工作。”方文说,“每天的时间都很紧,不能耽搁!

  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也要让以前发展的扶贫产业焕发生机。市领导在巫山县双龙镇蹲点调研时,发现当地过去发展的4000多亩板栗,原本应该成为村民的“摇钱树”,但因多年来未形成产业发展机制、严重缺乏管护等原因造成产量不足、效益不高,老百姓守着“摇钱树”却没有“摇到钱”。对此,市领导建议,协调专家对双龙镇板栗林进行“会诊”,通过技术改良、管护指导、销售推广等渠道,激活沉睡多年的板栗林。

   密切利益联接机制

   让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

  如果说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利益联结机制就是产业扶贫的核心。

  不能让产业发展起来了,老百姓却没得到收益实惠!市领导在调研中发现:不少产业扶贫项目缺乏内在的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受益不明显。具体表现为: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的深度不够,联结方式趋于单一,重视了股份分红,忽略了就业带动、关联业务合作等渠道,使得增收效益不够明显。围绕如何建立更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各区县目前正制定方案,加大整改力度。

  中益乡华溪村兴峰组贫困户陈朋今年有个小目标:他打算返包10亩黄精,在土地入股分红的基础上,再挣上一笔管护费。原来,村里集体流转土地后,发展了几百亩黄精,成片规模化的黄精基地由专门的劳务队负责管护,而对于较为零散的黄精基地,则返包给有能力的村民,由村民负责施肥、除草等日常管护。这样,通过对土地“一收一放”,更加密切了产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也让作物得到规范的管护。

  这几天,奉节县平安乡驻乡工作队的队员们每天早早起床,简单吃过早餐后便下地种前胡。去年,该乡向子村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了700余亩皱皮木瓜,带动了110余户农户种植,其中贫困户32户,贫困户带动率达100%。但在木瓜进入盛产期前,有几年的收益空白期,如何在这段时间保证老百姓收益,充分发挥产业对贫困户的带动作用?平安乡将“以中药材前胡跟木瓜套种,发展立体种植”模式列入2019年的木瓜产业规划中,通过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空白期收益,让产业更好地带动贫困户一同受益。目前不少老百姓对种植还存在顾虑,于是,工作队员们自掏腰包,流转了5亩地作为前胡种植试验田。一旦有收益,便能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算笔效益账了。

  为了让更多贫困户因产业发展受益,云阳县泥溪镇打造了黑木耳、香菇、柑橘、核桃等主导产业,让每个贫困户都有2个以上主导产业。泥溪镇桐林社区和胜利村更是建立了香菇产业园,贫困户以到户产业资金入股,购买菌袋由基地代管,按7:3分红,镇、村公司的收入对贫困户再进行二次分红。市领导在蹲点“促改督战”中发现,由于加工能力不高,当地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只能靠出售原果增收。特别是作为黑木耳原料的青杠木没有得到二次利用,绝大多数被用作农村柴火燃料。今年,泥溪镇计划将黑木耳产量增加一倍以上,青杠木用料也将随之提高。目前,当地正针对“产业融合发展不足链条短”问题进行研究整改,对青杠木进行二次利用,让扶贫产业发挥更大的效力。

  整改中,巫溪县印发了《巫溪县2019年资产收益性扶贫项目实施方案》,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有效做法和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鼓励专业合作社通过实施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房屋联营、务工就业、保底分红、产品代销等带贫益贫模式,引导有劳动能力、有产业项目的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实现增收。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让群众有心劲参与到扶贫项目中

  产业扶贫要达到高质量,必须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让大家有心劲广泛地参与到扶贫项目中。

  从中央第四巡视组反馈的情况看,部分区县存在“扶贫产业推进缓、见效慢”的情况,除了客观原因外,群众内生动力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2月26日,一场“院坝会”在丰都县三建乡蔡森坝村举行。参会的除了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外,还有蔡森坝村三组的50多名村民,开这个会是缘于蔡森坝村去年引入的冷水鱼养殖项目。原来,蔡森坝村三组由过去的三社、四社合并而来,以前境内的一片河滩地,左岸右岸分属原三社、四社,由于历年洪水冲刷,左岸右岸的河滩地面积也出现了差异。过去,这片乱石丛生的河滩地没发展过什么产业,村民们也从来没有争过土地。但去年,蔡森坝村决定用这片河滩地发展冷水鱼项目后,过去的荒河滩转眼间成了“香饽饽”,老三社和四社的村民为了土地面积争执不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进度。

  驻村工作队员们多次入户做了大量工作,大家始终未能达成共识。这次工作队带来了解决方案,把大伙儿全都召集起来,就是要解决问题。

  “院坝会”上,蔡森坝村驻村第一书记范德臣引导着大家谈话。他先谈起了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养殖技术、分红方式……让村民了解项目前景。但话题不可避免地回到了土地划分上,几个村民两眼一瞪,便要起身。

  “我有一个解决方案,先说出来大家听听。”范德臣赶紧站起来。接下来,他提出了老三社、四社五五分成的方案。村民当然不答应。但范德臣不着急,慢慢做工作:“冷水鱼基地越早动工,我们越早受益。如果建不起来,大家的土地不管多一点还是少一点,都不能发挥效益。”见大家都静了下来,他继续说:“冷水鱼基地建好了,大家就能就近打工,多的是机会挣钱。如果大家齐心搞生产,咱们蔡森坝就会越来越红火!”一席话后,原先起争执的村民都沉默了,过了一会儿,大家一一在协议上签了字。

  “村民的矛盾消除了,基地后期建设速度才能加快。”范德臣说,村民工作做通后,冷水鱼基地可望在今年9月投产,到时大伙儿就能分红了。

  “我们村过去是穷村、落后村,但自从村里来了扶贫干部,带着我们学技术、种果树、养动物,村子富起来了……”近日,中益乡华溪村兴峰组贫困户陈朋在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上,一笔一划地写下了这样的字句。陈朋过去特别好喝酒,曾因喝酒导致脑血管堵塞、酒精肝,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但新一轮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村干部带他治病、建房、发展产业,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目睹党员们为改变农村面貌所作的努力后,陈朋写下了这份入党申请书。

  而云阳县则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实施“志智”双扶行动,大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该县将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帮助每个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发展1-2个产业增收项目。该县泥溪镇还鼓励村级劳务公司优先聘用贫困劳动力就近务工,并建立奖补机制,政府按其工资水平为基准上浮5%给予奖补,以此来引导贫困户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确保持续稳定增收。

  本报记者 龙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