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干》还原重庆大轰炸后消防队员救火场景 接火警3分钟内消防队准备就绪

08.06.2015  09:30

  纪录片《苦干》中日军轰炸重庆前消防队员们出动的镜头。 特约摄影 苏思

  熊熊的大火燃烧,街市变成一片火海,消防队员们英勇地投入到灭火的战斗中……纪录片《苦干》真实地记录了日机在1940年8月19日对重庆实施惨绝人寰的大轰炸之后,消防队员们齐心协力救火的场景。

  抗战时期,重庆整体的消防救护情况究竟如何?日前,记者采访了重庆市档案馆研究馆员唐润明。

  接火警3分钟内消防队准备就绪

  “消防救护是战时重庆消极防空(即:以实施对空隐蔽、防护和消除空袭后果为主要手段的防空)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唐润明介绍。

  抗战前,重庆就成立了常备消防和义勇消防两个组织,并在石灰市设立了消防联合委员会来联系它们。

  “抗战开始后,因为重庆的重要地位和市区范围的拓展,消防队的数量也得到扩充,像段牌坊紫霄宫、观音岩,包括后来的沙坪坝和海棠溪,都增设了消防队。”唐润明说。

  “五三”、“五四”轰炸之后,因为当时市民防空常识不够、消防设施不足,损失极为惨重。此后,重庆市政府再次对消防队进行了充实。到1940年9月,全市的常备消防队员共有330人,民间消防队队员1180人,另有力夫1652人。

  除此之外,重庆防空司令部还颁布了《消防人员守则》、《市民扑灭燃烧弹方法》等规章制度,规范救火工作。

  唐润明介绍:“当时的档案记载,凡遇火警发生,先鸣急钟30分钟……各队于听闻警钟或接电话后,于3分钟内准备就绪,立即出发赶赴火场施救。

  水和河沙是最基本的灭火物资

  《苦干》中的镜头显示,日军轰炸之后,消防队员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救火工作中:几个人站立于水龙(一种人工手摇式简易机械灭火器)两侧,急促而有节奏地上下按压水龙,蓄水池里的水在压力之下沿着管子向着着火的房屋喷射而出;另一群人则用水桶挑水,补给水源;还有一部分人正在用铲子铲沙灭火。

  唐润明介绍:“事实上,抗战时期重庆的消防器材十分匮乏。”当时重庆全市只有9部消防车、2艘消防船、2架升降梯。更多的消防器材是一些原始简单的工具,如斧头、锯子、竹梯、榔头等。但即使是这些简单的原始工具,也不能轻易得到、一次配齐,而是不断补充配备。

  “水和河沙是最基本的灭火物资,储备沙包、水,也就成了有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唐润明告诉记者。

  为配合抗战需要,政府针对市民制定了储水储沙办法。办法显示:“本市大户自备麻布沙包须在20个以上,小户则须在5个以上……本市各铺户除饮水外,需另置水桶1个以上,各桶至少需储水量3担。

  档案显示,到1940年9月11日,堆积于重庆主城7区的河沙达62万多斤。全市在1940年9月共蓄水40万多担。

  建消防人员殉职纪念碑抚慰英烈

  《苦干》中记录了1940年8月19日敌机轮番对重庆进行轰炸之后,山城几乎被大火吞噬的画面。

  唐润明向记者介绍,1940年8月19日、20日的两次轰炸,日军侧重市区,集中投弹,“而且所投的弹药一半以上均为燃烧弹,在地面引起火头繁多,加上当时又有暴风,火势迅速扩大,其惨烈状况远远超过1939年的‘五三’、‘五四’大轰炸。

  空袭火灾发生后,各级消防队员,即刻奔赴火场,不避艰险,倾力救火。两天之中,消防队员用于灭火的时间长达13个小时。

  据统计,在1940年,全市因空袭起火的地方多达199处,每个消防队员用于灭火施救的时间平均为80.5小时。而在整个重庆大轰炸期间,有王海元、徐剑等74名消防队员牺牲在灭火现场,另有许多牺牲的义勇消防队员无法统计。

  为表彰烈士功绩,重庆各界于1947年共同发起,在中央公园(现人民公园)内修建“重庆市消防人员殉职纪念碑”。

  如今,这块纪念碑仍然保存完好,见证着当年为抢险救火付出生命代价的消防队员的英雄事迹。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