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如何破解长江上游生态修复难题?专家学者开出生态“处方”
作为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重庆市是中国重要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区。
如何自觉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水平”?
近日,由重庆市生产力发展中心、重庆市生态环境局、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发起经济圆桌会,重庆市生态环境局、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市林业局、重庆市广阳岛片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市气象局、市委党校7部门专家学者齐聚雾都宾馆,从专业的角度对长江上游生态修复进行讨论和交流。
专家指出,当前重庆的生态环保攻坚战已经进入关键期,要精准发力,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从综合治理、水资源管理、林业生态建设等多方面做文章,解决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乌江画廊水鸟嬉翔。
2018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总体水质为优
两年前,穿永川城而过的临江河还是居民口中的“臭河”,城区居民群众怨声载道。
为此,永川区于2017年启动开展临江河流域综合治理,计划投入资金20亿元,开展临江河流域综合治理,确保2020年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鱼翔浅底”目标,通过治理一条河、提升一座城,带动全域水生态环境改善。
一江清水向东流。
临江河的综合整治只是重庆市长江生态修复建设中的一个缩影。在重庆,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沿江百里风光再现。
数据显示, 2018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总体水质为优,15个监测断面水质均为Ⅱ类;2018年重庆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16天,同比增加13天。当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为了治理突出环境问题,重庆2018年全面推进长江主要支流及不达标河流监测“体检”工作,设置约1200个监测断面,详细掌握流域干支流水质总体情况,指导区县完善“一河一策”编制,系统推进流域污染治理。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重庆全年抽检、遥测机动车26.8万辆,淘汰老旧柴油车1.7万辆,整治冒黑烟和超标车2.6万辆,推广新能源车1.3万辆,推广纯电动客渡船40余艘。累计关闭搬迁大气污染企业300余家。
与此同时,重庆市还进一步加快环境监管制度改革步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释放政策红利,设立“红黑名单”,对445家企业的2017年环境信用等级开展评价,10家不良企业被纳入“黑名单”;实施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且流经两个区县以上的19条次级河流涉及的34个区县均已签订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改革正在发挥效力。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长江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可喜的变化。重庆森林覆盖率达到48.3%、湿地保护率提升至60.2%,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总量减排连续多年在国家考核中为优秀。2018年,中科院等对全国省区市自然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中,重庆进入前三位。
保护长江母亲河任重道远
“当前,全市仍然有水土流失面积2.8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35%,年土壤侵蚀总量9097万吨。坡耕地石漠化区水土流失依然严重。”重庆市水利局的党组成员谢飞说,同时水土流失治理标准不高,水土保持的综合功能和综合效益未能高水平实现,与三峡库区长治久安、长江经济带生态屏障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也有较大差距。
“长江上游生态修复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水土流失,问题来自多个方面。污水偷排直排乱排给长江水质造成安全风险、长江流域环境风险安全事件易发多发,部分自然保护地违规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还很突出。”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向霆说,同时,空气质量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难题,空气污染事关民生,受群众高度关注。2018年我市重污染天气比2013年减少了38天,但部分区县对大气造成污染的行为仍然存在。
向霆表示,到2020年底已不足两年,加速长江修复已进入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巴南二圣镇梨园梨子熟了。
多措并举 保护长江重庆在行动
去年6月,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重庆市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为全市打响生态环保攻坚战、加快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勾勒出一幅“作战图”。
专家学者表示,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修复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单打独斗,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
首先,要解决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关键是要“动”起来,深化“行动、联动、互动、带动、推动、促动”,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利剑执法行动,共抓大保护倒逼长江生态修复。 由市生态环境局与有关部门共建“长江大保护”执法队,高质量完成长江两岸污水直排偷排乱排整改。
二是深化部门与企业联动,利用大数据防范空气重污染。 利用智慧重庆大数据应对消除重污染天气,构建智慧重庆大气大数据监管平台。
三是探索生态与脱贫互动,乡村振兴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 制定生态保护和脱贫双赢的指导意见。优先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扶贫项目,实现扶贫效果最大化、生态影响最小化目标。
四是坚持法治与标准推动,早规划早建设防范邻避矛盾。 把握时间节点化解信访矛盾纠纷,固化邻避矛盾群众利益损失或补偿标准,对现有的邻避问题采用高标准生态修复手段,对未建项目采用高技术生态修复工程。
五是坚持经济与标准带动,用法律武器助推生态修复。 坚持经济激励与超标惩罚相结合。采用“依法依规依标+经济手段”推动落后产能淘汰,严防以铺摊子上项目为由突破生态保护红线。
六是坚持环保督察促动,用制度和法治修复长江生态。 在全市范围施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困境,压实企业和经营主体治污责任,形成长江生态保护修复长效工作机制。
其次,林业是绿水青山的建设者,守护者,也是生产生态产品的主阵地。林业局副局长王声斌认为,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重点做好“加减乘除”,增加可绿化地、增加森林面积,减少荒山、减少石漠化范围,通过兴产业促进林业产值倍增,消除林业灾害发生风险、消除林业生态安全稳定隐患。
另外,在水资源管理上,谢飞认为要准确把握“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内在要求,把好长江上游最后一道关口,做到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通过全面推行河长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生态修复与保护等系列举措,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护好长江母亲河。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谭柯 实习生 曹妤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