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家陪嫁轿车消费不起 重庆媳妇结婚5个月给退回去了
娘家送辆马自达,开了5个月感叹吃不消 专家称年轻人结婚搞“标配”要量体裁衣
魏女士和爱车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今年元旦,26岁西安妹嫁给了重庆小伙,嫁妆是一辆车。可是,5个月后,她却把嫁妆退还给了父母,开始了拼车上下班的生活。原因是“每月至少1500元的养车费用,实在太吃力了!”
目前,85后90后这个年龄段的群体正结婚成家,“聘礼一套房、嫁妆一辆车”也成为很多新人成婚的标配。这种观念到底是撑了面子,还是难了生活?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权衡 囊中羞涩“嫁妆”退还父母
魏华是西安人,今年26岁,2011年大学毕业后留在重庆工作。“我一直做人事行政,刚工作那年每月工资只有2300元。”她说,跳过两次槽后,现在南坪一家公司做人事专员,每月薪酬是4250元。
“今年元旦结婚时,因为在江北东方家园婚房是老公家买的,父母就送了我一辆马自达做嫁妆。”魏华说,当时可把她高兴坏了,自己之前已经受够了上班“囧途”:从北滨路东方家园走25分钟上坡路去观音桥,再跟着人群往轻轨上挤,如果两次挤不上去,就可能面临迟到被罚钱。
同时,她也不用再担心挤出一身汗,辛苦化的妆被挤花,衣服被挤皱了……可是,4个月过后,天气转热,又到了准备穿裙子的季节,她突然感觉到养车成了奢侈的事。“以前每年夏天都要买五六条裙子,大手大脚花惯了,现在才发现囊中羞涩。”
前天,父母到重庆来玩后回家,魏华忍痛把车还给了父母,让他们开回了西安。
账单 每月养车至少要花1500元
“我和老公都崇尚AA制,他的钱多数用于投资,除家里的大开销平摊外,我的剩余工资都是自给自足。”魏华说,车是她自己开,所以费用也是独自承担。
她算了下养车细账:小区停车费每月300元,单位停车每天10元,加其他临停,月计约650元;工作日每天12元油钱,休息日油耗不定,每月约350元油钱;洗车每月两次,60元;保险费每年3000元,平摊每月250元。
“如果再加上其他养护、维修、罚款、路桥等费用,每月养车至少要1500元。”魏华说,除了养车费用,自己还有娱乐开销,每月唱歌、聚餐约1000元。另外,每天早饭10元,午饭17元,晚饭自己买菜在家做,一周约120元。总计每月吃饭、水电气物管费用约1200元。
“这样算下来,每个月的固定支出已达3700元,如果再有同学、同事、朋友结婚生子,还要考虑自己生孩子……4250元的月薪根本扛不住。”她说,自己思量再三,把车退还给父母后,开始使用一款拼车软件上下班:“软件的用户都是些年轻人,象征性地分摊一点油钱就好了,这样一来,不管开车的还是坐车的,生活负担都轻松了不少。”
现象 都市白领青睐拼车上下班
“最烦的就是挤,上轻轨挤,上公交也挤。”
“衬衣被挤得皱巴巴的,一天的心情都被挤没了。”
“挤来挤去很快就出汗了,妆都花了,没法去见客户。”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几乎所有80后90后上班族都吐槽过公共交通的尴尬经历,即使对生活品质较挑剔的都市白领,平常宁愿多花钱选择打车,可在早晚高峰打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面对这些烦恼,白领们开始把拼车上下班作为解决办法。
根据市车管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20日,我市机动车保有量为438.4万辆,仅次于北京,名列全国第二。在重庆的几个热门网络社区里,记者发现都有人发起了拼车上下班活动,目前拼车QQ群数量多达213个。
微调查
买车是不是结婚“标配”?听85后90后怎么说
莫春宁(男,25岁,家住江北五里店,家族企业上班):身边的朋友都把车当成了结婚必需品,买车是必须的,不然好没面子。
石依(女,23岁,家住渝北长安华都,从事金融行业):结婚买车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出行也比较方便,虽然工资不高,但愿意节约出来养车。
彭涛(男,26岁,家住渝北,工程造价员):和老婆都是上班族,每月有3000元的房贷,现在计划要孩子,买的车多停在楼下车库闲着,不然奶粉钱都存不了。
王伟(男,24岁,家住大坪,从事IT行业):不打算买车,按每天花40元钱打车上下班,一个月22个工作日计算,需近900元钱,只有养车成本的一半,开车就是“撑排场”,死要面子活受罪。
谢祖余(男,27岁,家住渝北松树桥,旅游顾问):普通上班族如果全凭自己,养车是很吃力的,车子又是消耗品,结婚不会买,宁愿买些增值品。
声音
工作不满5年
养车有点难
汇博人才网人力资源专家倪言:根据2014年网站统计数据,重庆大部分职业的岗位入职1~3年内,平均薪酬为2500~4000元,对于工作不足5年的80后90后,除个别岗位,如程序员和销售外,每月至少1500元的养车费用的确是笔不小的负担。如果同时面临房贷,这个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的钱包就会显得吃紧了。不过,工作5年之后,岗位薪酬可以达到5000元以上,如果能做到中层管理人员,收入变化更会骤增不少,这时候养车就已不是件难事。
父母让子女
生活可持续是关键
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婚恋情感专家周小燕:嫁娶是风光喜事,父母为了给儿女撑面子,不惜重金买车买房,显得有诚意、有面子。但有些父母想象的欢乐大于实际的意义,因为以孩子的收入状况并不能“养活”父母的好意。建议父母在儿女成婚时,多与孩子沟通,量体裁衣给他们多一些选项,并将这些选项的利弊告诉孩子。送的聘礼、嫁妆既要有爱心,也要有智慧,而不要成为孩子的负担。比如给孩子一笔钱,让他们去理财、去创业、去旅游,都是不错的选择,让子女生活可持续才是关键。
同时,作为80后90后子女也不要盲目攀比,一定要从自身需求和家庭经营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量体裁衣才是最重要的。现在社会愈加提倡简单生活,二三十岁也不是人生的享受期,结婚只是感情的升华,有什么实力,就过什么样的生活。另外,重庆车多易堵,乘坐公共交通或拼车出行,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值得提倡。
不同年代结婚“标配”
上世纪50年代
两床新铺盖,简单一桌酒,结婚基本不用怎么准备。
上世纪60年代
凑够“72条腿”或“36条腿”,需订做大木床、大衣柜和桌子、椅子等木制家具。
上世纪70年代
“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
上世纪80年代
讲究“三大件”,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
上世纪90年代
金首饰,房子简装,外加彩电、洗衣机(摩托车)、录像机。
00年代
结婚标配再升级,讲究“三子”,房子、车子和票子。
(记者 黎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