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将变“海绵城市” 主城消纳利用七成降雨
下暴雨在马路上就能“看海”,炎炎夏日中心区比其它区域热好几度……这些情形以后都有望得到改变。27日,市规划局发布《重庆市主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下简称“规划”),将建设具有山地特色的“立体海绵城市”,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防止下雨内涝并缓解“热岛效应”。
现状如何?
山地城市,雨急坡陡且流得快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建设海绵城市。2016年初住建部要求10月底前完成设市城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为此,市规划局会同市城乡建委开展了《重庆市主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重庆是一座山城,与平原城市建“海绵城市”有所不同。“我们要建有山城特色的海绵城市,因地制宜地来制定规划”,市规划局专家介绍,这座城市的自然特性很有特色,主城区的地形高低落差大,雨急坡陡径流快、土薄高湿持水难,也就是说雨水流失非常快。但是,山水生态空间又非常足,也有很大的消纳和利用空间。
如何改善?
就地解决,消纳利用七成降雨
我市将建设“具有山地特色的立体海绵城市”。据介绍,规划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生态优先、趋利避害、经济合理、统筹协调、流域管理、长效保障”的原则,结合重庆自然特征,综合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措施,将七成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具体来说,规划综合考虑自然特征、环境容量、建设投资及政策要求,主城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确定为不低于70%,径流污染物削减率不低于50%。
如何实施?
分区管控,划四个海绵功能区
结合次级河流整治、黑臭水体治理、建成区改造、新区建设和重点建设项目,划定海绵城市近期重点建设区域面积200平方公里。
根据规划,将利用径流通道串联山系、水系、绿系,形成重庆特有的海绵城市空间格局。将主城区划分为四个海绵功能区,即:海绵涵养区、海绵缓冲区、海绵提升区和海绵修复区,分别提出管控指引。
此外,还将主城区划分为80个流域排水分区,综合考虑各分区水体水质、建成区比例、合流制管网比例、内涝比例等因素,把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分解至各流域排水分区。
未来如何?
提升品质,大雨不会形成内涝
规划通过净化优先保安全、高蓄坡滞低缓排、渗透回用促循环、山水林田城相映、立体海绵惠渝州五个规划策略,构建“立体海绵系统”。而且,海绵城市将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海绵设施与生态景观融合,整座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将大大提升。
同步制定了《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更具体地指导建设“具有山地特色的立体海绵城市”。未来,将实现“水体不黑臭、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热岛有缓解”,真正让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悦来新城是全国试点 今年完成国博中心改造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早在两年前,重庆就启动了“1+3”试点工作,以两江新区悦来新城作为1个核心,万州、璧山、秀山作为3个辐射带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2015年,两江新区悦来新城,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地区之一。2016年,悦来新城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启动;2017年,计划完成约19.8亿元投资,比如完成国博中心海绵城市改造工程、生态城中心广场、海绵生态展示中心等具有代表性的海绵示范项目,完成第一批海绵型居住小区的改造工作,全面推进“一江两河”生态整治工程、生态城滨江公园等亮点项目的建设工作。
悦来新城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以来,已成为市民周末度假休闲之地,海绵设施集功能与景观于一体,温度平均比市区低1-2度。随着试点建设的完善,将形成“四山双脊四十丘、千溪百湖汇两江、半城山水满城绿”的城市风貌。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