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 重庆将建设成为国际性经济中心城市

15.01.2018  09:23

近日,由重庆市生产力发展中心联合课题组开展的课题“新时期重庆经济中心城市建设目标路径研究”,正式通过专家组评审。该课题对重庆未来建设高水平经济中心城市的目标和路径有着怎样的思考、研究、建议,重庆商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市生产力发展中心课题组负责人。

重庆商报:能为我们描述一下重庆建设国际性经济中心城市应具备哪些要素吗?

课题组负责人:重庆建设经济中心的战略支撑应当是雄厚的产业经济实力,为此重庆将立足长江上游和大西南区域,面向全国,瞄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产业经济高地。

到2035年,重庆创新驱动能力将达到国际水平,研发支出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区域创新水平居于国际化城市前列,成为国际性经济中心城市。

重庆商报:您认为将重庆建设成为更高水平的经济中心城市,即国际性经济中心城市,与周边省市相比,重庆有哪些比较优势?

课题组负责人:我们认为,与周边省市相比,重庆至少有五个方面的比较优势。

第一是直辖的体制优势。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在扁平化行政管理架构下,运行成本较低、管理效率提高、机遇政策全域共享、资源集聚能力增强。

第二是交通区位优势。重庆地处中、东部经济发达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结合部,既具有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学习借鉴经验的后发优势,又有引领整个中国西部甚至辐射向西走廊沿线国家的先发优势,其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桥头堡和支撑点,在对外开放格局和国家区域发展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三是经济实力大幅提升。近年来,重庆加快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本土互联网企业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新金融发展势头强劲。

第四是内陆开放条件优越。重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开放大平台进一步完善,大通关建设进一步深入,开放型产业进一步丰富。

第五是产业基础条件好。工业体系完备,形成了汽车、电子“双轮驱动”,装备制造、化医、材料、消费品、能源“多点支撑”的“6+1”产业体系。同时,制造业基础雄厚,为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庆商报:与此同时,重庆建设更高水平经济中心城市还存在哪些突出短板?

课题组负责人:近年来,重庆经济快速发展,增速喜人,但因为底子薄、人口多,不论是在经济总量还是人均GDP等指标上都仍与国内先进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建设更高水平经济中心城市的突出短板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不优,传统产业比重大、支柱产业单一,创新要素聚集不足、创新能力弱;人口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转型压力大;基础设施短板制约,区域、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体系结构不完善,城市化进程仍需加速;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低成本、高效率、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亟待改善;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够强大,国家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能力不够强。与此同时,近年来,重庆虽在“放管服”改革等方面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但在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等制度环境建设上仍有差距。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谭柯 实习生 周凇槿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