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建设】重庆市女检协:听这场讲座,邂逅川渝文化根脉

21.07.2020  12:32


讲座展开了一幅恢弘的重庆美术发展画卷,让我们领略了美术精品力作的艺术之美、意境之美、思想之美,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7月10日,市女检察官协会(下称女检协)举办“艺术润心灵·巾帼展魅力”文化艺术鉴赏视频讲座,不少女干警有感而发。

据悉,此次活动是市女检协为丰富女干警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争创学习型检察院、争当放心型检察官”建设而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




市女检协会长,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杨洪梅;市女检协名誉副会长,市纪委监委驻市检察院纪检监察组副组长张卫红;市女检协副会长,市检察院三分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蒋春晓出席讲座。市女检协副会长,市检察院五分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孙亚主持讲座。


巴山夜雨时,花重锦官城。以《重庆现代美术70年:一个时代的恢弘与精彩》为题,四川美术学院中国抗战美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教授,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所长、重庆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凌承纬,借助版画《蒲公英》、雕塑《收租院》、油画《父亲》等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带领全市检察女干警们回顾四川、重庆现代美术发展史,共同品味跨越70年岁月的文艺瑰宝的独特魅力。

千百年来,重庆和成都这对长江上游的双子星,社会、经济、文化互相交融渗透,文化血脉生生不息,孕育出灿若星河的“”文化和“”文化。

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凌承纬认为,面临打造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全新机遇,重庆应该在推动美术事业上再发力,相关部门应更加重视发展美术事业,加大鼓励创作和艺术设施的投入。

一件件精美作品,蕴含着艺术家们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精雕细刻的工匠精神,这正是我们成长为放心型检察官应当具备、应当追求的。”孙亚在讲座总结时表示。

讲座后,女干警们也纷纷表示,享受了一场关于“历史”、关于“”的视听盛宴,通过对川渝两地美术渊源和文化根源的追溯,大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机遇下城市共建、文化共赢有了更深刻的体认、更恢宏的展望。


全市基层检察院女检察长应邀在主会场参会。协会内设机构负责人以及市检察院、五分院女干警在主会场参会。其他女干警在各院分会场参加会议。

新闻多一点:三件巅峰之作见证川渝美术七十年

第一波高峰:上世纪50年代

代表作:版画《蒲公英


凌承纬说,1959年,四川版画家吴凡的作品《蒲公英》在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国际艺展上获得银奖。随后,又在德国莱比锡市举行的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获金奖。这是中国版画首次在国际重要艺术展览中获最高奖,中国现代版画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2019年9月,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时代印痕·四川版画七十年》大型画册,其中也包括了重庆版画,书中收入的400多件作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川渝两地具有影响和代表性的版画精品,这本学术性、艺术性很高的文献充分体现了川渝美术的不能分割性。

第二波高峰:上世纪60年代

代表作:雕塑《收租院


被逼债的村姑、逃荒的老农和儿童、颐指气使的地主和管家……114个真人大小的人物组成的大型组雕《收租院》,展现了旧社会地主庄园收租时的情景。继版画之后,上世纪60年代,四川雕塑异军突起,最有影响的作品就是《收租院》。


凌承纬谈到,《收租院》借鉴西方超级写实主义艺术的手法,用造型艺术的形式作叙事性的表述,颇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开创了中国现代雕塑群雕创造的先河,《人民日报》曾以大篇幅刊载文章《向四川雕塑学习》。

第三波高峰:上世纪80年代

代表作:油画《父亲


包着白头帕的老农,黝黑的脸庞上刀刻般的皱纹、粗糙的大手端着一碗茶水,注视着前方的眼神……这是罗中立画笔下的《父亲》,这个纯朴农民的形象一下子感动了整个中国。


凌承纬表示,包括罗中立在内的一批优秀艺术家,多年以来,他们活跃于成渝两地,成为推动两地文化艺术交流和油画艺术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的作品和人生经历都有着明显的双城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