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提速增效
核心提示
资金筹措、土地配套、后续发展,是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一直以来面临的三道难题。
日前,来自市级相关部门的消息称,针对这三个问题,我市正着手进一步整合资金、调剂土地、规划产业。
6月19日一夜暴雨,但南川区民主镇狮子村村民郑云伦依然睡得踏实:“搬进新家后,下暴雨也不怕了!”今年春节,郑云伦刚从高山上搬迁下来,新房一楼一底,安全系数高不说,其他方面也令人满意。
自我市启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以来,一批又一批像郑云伦这样的困难群众搬进了新居,改善了生活。
资金筹措、土地配套、后续发展,是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一直以来面临的三道难题。日前,来自市级相关部门的消息称,针对这三个问题,我市正着手进一步整合资金、调剂土地、规划产业,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有望提速增效。
多项财政支撑助推搬迁
据初步测算,全市25万建卡贫困人口搬迁总投资150亿元。“在各种政策用足的情况下,需要贫困户自筹的资金仅6000万元,平摊到每一户仅需自筹240元”
2013年初,我市启动新一轮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整合了发改委、城乡建委、扶贫办等多个部门的资金、资源,力度空前。饶是如此,资金短缺仍是困扰该项工作的最大问题。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按照8000元/人的标准进行补助,以一户4人计算,总共可获补贴3.2万元。但3.2万元能建起一栋房屋吗?显然不行,缺口需要群众自筹。不少山区贫困群众,无力负担这笔费用。
怎么办?
2013年至2015年,市发改委积极争取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中央预算内投资22亿元、市扶贫办争取财政专项扶贫搬迁中央资金8.6亿元、市城乡建委争取D级农村危房改造中央资金0.5亿元(仅含纳入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部分),一笔笔资金“铺”下去,极大缓解了搬迁户的资金压力。
按照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市里在落实人均8000元市级以上补助资金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补助标准,对贫困户搬迁再按人均2000元标准进行补助。
对有意愿搬迁的贫困户,区县也实施了差异化补助。
在这样的政策力度下,许多困难群众搬出了大山,住进敞亮新居,过上了新生活。据统计,2013-2015年我市完成搬迁安置54.2万人,其中贫困户24.8万人。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并完成25万贫困人口搬迁任务。其中,今年确保搬迁8万人,力争搬迁11.3万人。
而资金筹措渠道将更加丰富多元。
根据初步测算,全市25万建卡贫困人口搬迁总投资150亿元,其中国家补助20亿元(8000元/人),市级差异化补助5亿元(2000元/人),国家专项建设基金12.5亿元,地方政府债券24.4亿元,长期贷款87.5亿元。
“如此一来,在各种政策用足的情况下,需要贫困户自筹的资金仅6000万元,平摊到每一户仅需自筹240元。”市发改委相关人士说,通过多方筹集,资金难题可谓迎刃而解。
土地有序流转保障搬迁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后,许多有土安置的地方,以集中租赁、流转土地的形式发展产业,让贫困农户增收有了“主心骨”,优化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也有利于土地经营向集中化、规模化转变
土地配套问题,曾是阻碍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第二只“拦路虎”。
农户搬迁后距离原有耕地、林地较远,生产极不方便,造成部分耕地、林地闲置;而在新的安置点周围,农户往往又没有多少土地可种。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不少搬迁群众。
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村民选择有土安置方式,市里将保证其继续拥有不低于0.5亩的基本口粮田。但由于集中居住的人动辄数百,很难配套大片土地,遂出现了上述现象。
通过不断摸索,这个问题也在逐渐得到解决。
“最典型的办法,就是让搬迁群众耕种附近村民的闲置土地。”市农委相关人士说。
这类似于梯度转移。集中安置点附近的村民,往往有不少外出务工,土地便闲置下来了。而刚从高山搬迁下来的贫困群众,由于缺乏一技之长、年龄偏大等原因,有不少仍然选择种地。在当地政府协调下,闲置下来的土地可以免费流转给从山上搬迁下来的贫困群众耕种。
南川区民主镇狮子村村民夏和全刚从高山上搬迁下来后,村里就给他分配了两亩闲置的田土,还告诉他“种粮补贴自己收着,谁种田谁受益”。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丁市镇丁市村,则利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有土安置的机会,流转了200亩土地给268位搬迁农户集中发展柚子树和李子树种植,让村里有了比较像样的主导产业。
市农委相关人士介绍,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后,许多有土安置的地方,以集中租赁、流转土地的形式发展产业,让贫困农户增收有了“主心骨”,优化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也有利于土地经营向集中化、规模化转变。
该人士表示,这些探索与市里引导和鼓励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群众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等政策不谋而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安置点土地配套问题。
培育效益产业巩固搬迁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正好具备满足“避暑纳凉”需求的能力。“只要把安置点、安置房的建设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便有可能为贫困户的增收打开另一扇窗”
众所周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产业发展也需要一定的周期。即使有土地,短时期内搬迁群众的持续增收难度也有可能加大,这是一个阵痛期。
那么,有其他增收办法吗?
答案是肯定的,风起云涌的乡村旅游业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群众提供了新的出路。
市扶贫办有关人士认为,重庆夏季气候炎热,人们有天然的避暑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健康养生的日益重视,夏季到高山地区休闲旅游正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而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正好具备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只要把安置点、安置房的建设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便有可能为贫困户的增收打开另一扇窗。”该人士说。
近几年来,按照“人口下山、产业上山,游客进山、产品出山”的思路,我市已在18个贫困区县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示范乡镇10个、示范点54个。全市有817个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发展乡村旅游业,2000多个贫困村建起了数量不等的农家乐。
武隆县铁矿乡平均海拔1000多米,年平均气温12.4℃,气候宜人。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中,该乡看准气候优势,把一个个安置点打造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接待点。其中,仅红宝村的赵云山居民安置点,就有47户搬迁户从事旅游接待。
市委、市政府对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尤为重视。除在每个安置点配套1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外,对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的贫困搬迁户,还分别给予每户1000-2000元、1万-2万元的资金扶持。此外,贫困户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学费全免、交通费报销,还可享受一定数额的生活费补助。
“我们的政策创新,将围绕着增加贫困群众就业机会,提高其创业、就业能力来进行。”市扶贫办有关人士说,从目前的效果看,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返贫率不足1%,许多群众的收入在搬迁后都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人居环境也显著改善,民生效益已然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