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打科技智能牌 突破“最后一公里”——重庆市黔江区气象科技惠农服务纪实

21.05.2015  19:01
      重庆市黔江区地处武陵山腹地,长期以来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了当地农业发展以及气象为农服务的有效开展。为解决气象服务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近年来,黔江区气象局通过组建专家团队、加快气象现代化成果运用转化,并融入“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逐步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现场的实时监测、分析和处理,农民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获取实时资讯和技术支持,从而有效加强了农业生产的事前事中监管和互动反馈,真正实现了科学种田。
                                            组建专家联盟团队  提供科技服务支撑
      2013至2014年,黔江区逐步完善了为农气象服务专家联盟,人数扩充为9人,专家领域涵盖农业气象、农业植物保护、农业技术推广以及蚕桑种养殖、猕猴桃种植、烤烟生产、地灾、防洪等。
      “专家联盟为农林系统专家们提供了共商农事、互通有无的平台,改变了过去单兵作战、各自为政的现象,有效整合了资源,提高了服务的针对性,真正成为我区为农服务的大本营”,区水务局专家陈路对专家联盟大加赞赏。
      据悉,专家联盟通过召开座谈会、不定期下乡调研获取第一手材料。同时,该局还聘任9名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技术员作为一线农业气象服务专家成员,与专家联盟组成“黄金搭档”。这18名专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经过多次座谈研讨,于2014年底制定出台黔江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增强了气象为农服务技术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
                                        建立智能观测喷灌系统  提供个性化互动服务
      2014年,黔江区气象局联合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选择在沙坝乡十字村特色农业园区、太极乡李子村天禹人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依托气象要素观测的自动化喷灌及温控系统,将观测的气象数据及智能控制模块集成到手机软件APP中,农业园区工作人员通过软件能随时随地查看温湿度和土壤墒情变化,同时根据设定阈值自动提示园区工作人员进行喷灌,达到远程控制,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标准化、自动化、精细化管理。
      “二三十米远就有一个喷头,一按开关就能浇地,浇一亩地能节省20分钟,节水率也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过去园区的浇水灌溉工作至少需要四五个劳动力才能完成,现在实现智能喷灌后,浇水只需一个人,且无论妇女老人都能完成,仅这一项,每年我就能节约人力成本七八万元。” 沙坝乡十字村特色农业园区负责人苟洪告诉笔者。
      此外,农企和农户可以通过该套系统向专家联盟中的相关专家请教各种农业技术问题,而专家通过系统可远程实时获取其所指导的专业大户或农户农田实景信息、农作物生长信息、土壤墒情等监控数据,结合专业知识,通过系统提供技术指导和农事建议。同时,该套系统对所服务的农企和农户提供即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农业技术专业信息和农技培训信息。
      对此,太极村村民王朝辉深有体会:“以前天旱难见水,几天才能灌溉一次,现在可好了,气象局为我们老百姓办了实事,再也不用担心没水种田了,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就能请教专家,不用像过去那样去城里来回跑几趟,真是太方便了。
      “自该套系统启动以来,有效解决了资源分散缺乏整合、农户获取服务信息支持不方便、为农服务信息最后一公里传递不够及时等问题,通过手机APP将专家联盟和农企农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真正实现了零距离服务,成为广大农民兄弟的贴身管家,这是对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在农村有效的延伸,也为我区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障和科技支撑。”区气象局局长青吉铭介绍说。
      下一步,该局将继续发挥专家联盟智囊作用,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导向,对软件系统不断优化升级,加强气象现代化成果的转化运用和惠农便农力度,彻底改变过去在为农服务过程中服务方式单一、效益不明显等问题,有效促进当地农业的增产致富。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