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府文庙掌故:邓小平曾在此读书 梁思成测绘欲复建
府文庙记录一段老临江门的变迁史,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曾测绘欲复建
府文庙老照片。 (资料图片)
魁星阁老照片。
夫子池。
重庆第二十九中。本报记者 甘侠义 摄
渝中区临江门人来车往,每一天都很繁忙,正如在历史上一样。
临江门是“九开八闭”的第十七门,主城“52个消失的历史记忆点”之一。在这个片区,还有府文庙、魁星阁(也被写成奎星阁、魁星楼),都在消失的历史记忆点名单中。
本期,“读城·城市文脉”栏目记者,为你揭秘府文庙背后的故事,它记录着一段老临江门的变迁史。
城市文脉
读城
消失的老城历史记忆点之九
文庙,是纪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全国多地都有文庙。而重庆府文庙,曾经名气也很大,老居民说起府文庙、夫子池,也充满了怀旧情绪。重庆府文庙,究竟在什么时候消失?这里曾经发生了些什么故事?文史专家、老居民为你讲述。
规模多大?
魁星楼只是府文庙附属建筑
“说到重庆的府文庙,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绍兴(1131年—1162年)年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员、消失的历史记忆点课题组成员杜芝明说,明洪武年间(1371-1374年左右),进行过大规模的重建。在明清两朝数百年之间,不间断进行维修;到了清宣统元年(1909年),川东道台衙门又将文庙加以大修扩建,但刚完工,辛亥革命就爆发了,很多事情就放了下来。
据介绍,府文庙的大成殿正中,面朝南方,立着孔子的木雕像。以区别泥胎佛、道塑像,以示正统。大成殿外面,有名宦祠、乡贤祠,供奉着本土德高望重的贤达士绅。
府文庙的门外,有一个泮池。传说泮池是孔子的洗墨池。后来各地修建文庙时,也都建有泮池。离泮池不远,有一座魁星阁。魁星阁为三楼一底塔楼式建筑,寓意魁星高照、金榜题名,高中魁首。
“魁星楼是府文庙的附属建筑,具体位置在府文庙左侧大门外的街巷中央,即现在的邹容路口”,杜芝明说,如今魁星阁、夫子池均已消失,但还留有地名。
曾有怪事?
填池后爬出大量乌龟
府文庙内的泮池,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夫子池”。“周近八十一丈,阔二十四丈,深五尺。”
老重庆影像志的《老档案》一书曾这样描述:池内种有荷花,岸边依依垂柳,郁郁老树,或有三两游人,风景如画。后来,重庆外来人口剧增,渐渐地,池中的水臭了、鱼死了,园里的树也枯了。人们干脆把这个水池填平了。
有一天,大同路的公共厕所里有许多乌龟爬出,在重庆一时传为奇闻。
经过推测,估计是泮池内善男信女放生的乌龟,填池后失去了原有生存之地,不得不转入地下另寻缝隙生存,并很好地存活下来,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惊叹。
上世纪二十年代,人们已经觉得城内街巷曲折、狭窄,不利于交通,临江门最为碍事,于是当局在1921年拆除了临江门。后来,重庆筹备设市,从上世纪20年代末,开始拆街并巷建马路。这一带的老建筑,从这时开始逐渐消失。
如何演变?
变大众游艺场和学校
重庆文史专家、市规划局退休干部胡道修说,上世纪30年代,为了修建道路,府文庙“一分为二”。抗战时期日军飞机对重庆战略轰炸,府文庙的建筑被悉数炸毁。在抗战期间,梁思成等人还做过测绘、画过图纸,打算复建。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上世纪50年代,道路进行扩建。原府文庙南半部分后来建起了“大众游艺场”,现在变身为重庆解放碑的地标建筑——国贸中心;北半部分开设了学校,经过多次演变,成为了现在的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
新建成的“大众游艺场”类似于老北京的“天桥”,里面有卖麻糖的、变魔术的、演木偶剧的……三教九流都在这里会集,世相百态在这里呈现。上世纪50年代,大众游艺场吸引了很多市民前往,在里面可以高高兴兴的玩一天,可以看电影、看川戏,听曲艺、看杂技,还能聊天喝茶、聚会吃饭。
有何故事?
邓小平曾在这里读书
就在临江门转盘一侧,一条长长的斜坡往上,就是重庆29中的所在地,如今学校已有4000多名学生。校园里有孔子塑像,那是府文庙消失后留下的记忆。
重庆29中办公室主任曾令华介绍,1914年,在府文庙原址上创建重庆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简称“二女师”,肖楚女、张闻天都曾在学校任教。1919年,重庆商会会长汪云松、教育局长温少鹤在这里创办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从中先后走出了邓小平、周钦岳、聂荣臻、冉均、赵世炎等优秀巴渝儿女。
年仅15岁的邓希贤(邓小平)和叔父邓绍圣等,当年从四川广安老家来到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求学。经过一年多学习并通过毕业考试后,有84名学生获准赴法。留法团里最年少的青年,就是邓小平。
解放后,1954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原二女师校址上,建重庆第二十九中学。
■讲述
临江门街巷有很多寺庙
老建筑极富巴渝特色
重庆知名历史文化学者何智亚说,根据资料记载,除了府文庙,临江门街巷建有许多寺庙。在张云轩绘的《重庆地舆全图》上,就标有飞仙宫、寄骨寺、观音寺、吉祥寺、给孤寺、古佛寺、祖师殿、观音阁、海星阁、莲花洞等寺庙。
老临江门街区的风貌,被何智亚记录在了《重庆老城》一书中。这个老街区的建筑极富山城特色,房屋随坡就势、错落有致、因地制宜、灵活随意。弯曲转折的石梯道,从嘉陵江边延伸到繁华的解放碑,有着浓郁的市井气息。
府文庙虽然已经消失,但后来原址变成重庆29中后,何智亚曾在这里参加过劳动,因此至今对临江城门和街区风貌记忆犹心。本报记者 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