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扶贫专报第二十三期
武隆县精准发力推动脱贫攻坚
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两年脱贫“摘帽”的决策部署,武隆县探索推出“五个精准”融合驱动扶贫攻坚模式,加速推动精准脱贫与持续发展。
一、精准目标:打好融合驱动“组合拳”
(一)明确“靶向”,制定出台“1+11”攻坚方案。出台以扶贫攻坚实施意见为总纲,以贫困村“销号”、贫困人口“越线”、第一书记选派、集团帮扶、驻村工作队、目标考核、资金整合、项目建设、“三留守”和残疾人关爱、乡村旅游发展为配套的“1+11”扶贫攻坚方案。
(二)树好“靶标”,编制精准脱贫攻坚规划体系。精准找出贫困“病因”,精心编制县、乡(镇)、村、户四级融合配套的脱贫攻坚规划体系,精确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人口素质提升等各类扶贫攻坚项目2631个。
(三)圈定“靶场”,启动实施十大扶贫攻坚行动。整合各类扶贫项目资金16.375亿元,集中投向基础设施、生态修复、扶贫搬迁、特色产业、精准到户等“十大”扶贫攻坚行动项目建设,着力构建项目资金“向贫困村聚集、向贫困户聚焦”的格局。
(四)锁定“靶心”,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围绕脱贫“摘帽”攻坚目标,将“十大”攻坚行动和精准脱贫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县级各单位部门和各扶贫集团,层层签订脱贫目标责任书和脱贫攻坚承诺书,建立完善“不脱贫困帽、就脱乌纱帽”的目标考核机制。按照“市管领导干部定点联系一个乡镇、帮扶10户贫困农户,县管领导干部定点联系一个贫困村、帮扶5户贫困户,科级及以下干部帮扶2—3户贫困户”的对接帮扶方式,实现26个乡镇、75个贫困村和1.6万户贫困户对接帮扶全覆盖。
二、精准政策:量身定制脱贫“硬举措”
(一)生态扶贫搬迁差异化补助政策。加大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差异化扶持力度,将补助标准提高到1万元/人;对县内转户进城安置的按照7000元/人、整户转至县外的按9000元/人的标准进行补助;对291户深度贫困的无房户和窝棚户,按照5万元/户的标准予以兜底解决;对农村C级和D级危房改造的建卡贫困农户,分别给予7500元和21000元的危旧房改造补助,确保在两年内全面消除无房户、窝棚户和危房户。
(二)产业扶贫精准到户全覆盖政策。出台产业扶贫到户政策,促进产业扶贫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方式转变。对贫困户借款发展产业项目的,给予5万元以内小额贷款贴息;对贫困户发展种、养、加产业项目的,按每户1500元的标准给予种苗、种畜和加工机具补助;对农户发展乡村旅游的,按每个床位5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达到三星以上标准的,分别给予1—3万元奖励。
(三)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全覆盖政策。开展建卡贫困对象重新识别确认工作,出台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兜底覆盖政策,对不具有开发和脱贫能力的孤寡、老弱、病残等“能力性”贫困对象,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兜底覆盖范围;将因灾、因病导致家庭特别困难的农户给予1万元以下的特殊困难救助金;将“三留守”和残疾人员,全部纳入关爱行动覆盖范围,对孤儿和困境(失依)儿童,每人每月给予600生活补贴,对60—100周岁的失能留守老人,每人每月补助100—300元的老龄津贴。对已实现脱贫的四类建卡贫困对象,则全部终止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
(四)教育培训扶贫资助全覆盖政策。制定教育培训扶贫资助政策,预算设立县级财政专项助学基金,将国家和市上教育扶贫对策未能覆盖到的贫困家庭学生,全部列入资助覆盖范围。对正在上大学和普通高中的贫困家庭子女,按3000元/人/学年标准进行资助;对就读中、高职的贫困家庭学生,分别按每人每学年2500元、3000元标准予以补助;对贫困家庭幼儿、孤儿、残疾儿入园实现资助全覆盖。
(五)扶贫保险精准到人全覆盖政策。将所有建卡贫困人口按照28元/人的标准,全部纳入小额意外伤害保险覆盖范围;按照2元/人的标准,全部列入自然灾害公众意外险和房屋保险覆盖范围;对患重大疾病的建卡贫困户和“两癌”妇女实施特殊医疗救助;按18元/人的补助标准,将18周岁以上的建卡贫困人口全部列入大病医疗补充保险范围,最高报销额度为20万元。
三、精准模式:开辟脱贫发展“新路径”
(一)“生态+精准扶贫”引领脱贫发展新方向。启动实施生态修复攻坚行动,整合林业、水利、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源,扶持引导贫困村和贫困农户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保护林、水土保持林、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结合发展特色林果、高山茶叶、中药材等长效产业项目6.5万亩,带动1.2万建卡贫困农户实现持续增收和稳定脱贫。整合生态扶贫搬迁、最美乡村建设、特色效益农业等项目资金,推进高山生态扶贫当年搬迁、当年修复和产业配套工程,有效实现建设项目的当年修复率达100%。结合县域旅游业发展,整合最美乡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乡村旅游发展等资源,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和贫困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改厕和村庄绿化美化力度,有效改善贫困村和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如:白马镇豹岩村天尺坪将高山有机茶叶产业、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最美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等项目进行深度融合,有效带动贫困农户实现了稳定增收和脱贫致富,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2015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二)“旅游+精准扶贫”打造脱贫发展新引擎。依托武隆县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按照“农旅融合、文旅互促、点线结合、示范引领、全域发展”思路,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重点围绕旅游景区周边、旅游环道沿线、乡村旅游示范村(点)等区域,合力打造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教育、避暑养生”等为主要功能的旅游扶贫示范线路3条和乡村旅游示范村(点)10个。落实用地支持、投资融资、资源整合等保障性政策举措,扶持贫困农户参与乡村旅游配套服务产业发展实现自主创业和稳定就业。目前,已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游客接待户1695户,2015年接待乡村游客达330万人次,收入突破3.5亿元。如:双河乡木根村的建卡贫困户贾万春、王小明通过扶持发展农家乐,仅当年夏季2-3个月就实现接待收入10余万元,一举脱贫。
(三)“电商+精准扶贫”搭建脱贫发展新平台。坚持农民“既是产品生产者、又是商品消费者”和农村“既是产品生产车间、又是商品消费市场”的发展理念,按照“构建双向流通体系、打造线上品牌商品、建好线下产品基地、推进产业互融互促”的融合发展路径,包装推出羊角豆腐干、羊角老醋、仙女红茶叶、芙蓉江野鱼、土坎苕粉、野生蜂蜜、汉平蜜柚、猪腰枣等22个品牌商品和206个单品产品上线销售。围绕扶贫与农业6条精品示范线路和49个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乡村旅游、绿色蔬菜、有机茶叶、特色林果和配套加工等绿色产业体系,按照1500元/户的到户补助标准,扶持建卡贫困农户参与线下产品基地建设与发展。加大电商平台扶持发展力度,新增电子商务实体企业125家,累计达441家;发展电商服务网店1300个,实现电商交易达到3.2亿元,其中农产品交易额达到6270万元,带动超过2000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越线”目标。
(四)“资源+精准扶贫”激活脱贫发展新活力。按照“面向市场化、要素股权化、经营集约化、发展链条化”的原则,采取“股权量化到户、质量终端负责、利益终端分配、农企互利共赢”的方式,引导贫困农户将土地、林地、闲置房产、劳动力等要素资源,通过股权量化方式与市场主体进行捆绑发展,同时建立完善管理分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这种扶贫开发方式,有效整合农村闲置、分散、低效的要素资源,激活农业要素与贫困人口的内生活力。目前,武隆县在乡村旅游和高山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贫困户房物资产、土地、林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入股的达600余户,带动贫困农户近400户。
四、精准督导:促进工作推进“全方位”
(一)明查暗访常态化。组建5个专项督导小组,定期对26个乡镇和75个贫困村的工作推进情况进行巡回拉网式检查督导和通报;组建暗访督查组,对各单位和乡镇的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干部作风、工作绩效等进行常态化的暗访督查,及时发现、通报、查处存在的各类问题并监督限期整改。
(二)信访处置流程化。在县纪委和县扶贫办分别设立群众信访举报公开电话,对群众反映的扶贫对象识别、扶贫政策执行、项目资金落实等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将相关问题交督导组和暗访组进行调查核实,最后责成所在乡镇、相关部门和扶贫集团作出处理和回复。
五、精准考评:建立绩效奖惩“双向制”
(一)建立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对顺利完成扶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并经验收合格的贫困村、乡镇、帮扶集团和单位部门,分别奖励20万元工作经费;对扶贫攻坚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予以提拔重用。目前,已有17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被提拔到乡镇党委副书记岗位,占贫困村第一书记的22.7%。
(二)建立完善精准问责机制。建立完善扶贫攻坚目标责任倒逼追究和精准问责机制,对脱贫验收不合格的贫困村、乡镇、帮扶集团和单位部门实行“一票否决”,对主要负责人做出就地免职处理。对专项督导和暗访督查情况综合排位在倒数5名内的贫困村、乡镇、帮扶集团和单位部门予以通报批评,由县纪委和组织部对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工作严重滞后的则予以就地免职处理。2015年,该县有1名乡党委书记、1名乡长、2名贫困村第一书记因扶贫攻坚工作推动不力而被就地免职。
政策法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