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扶贫专报第四十期

30.06.2016  14:04

  

 

立足生态资源做文章 壮大特色产业助脱贫

  

 

——重庆市奉节县以特色产业为抓手大力助推脱贫攻坚

 

 

  奉节县地处秦巴山区和三峡库区腹心,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一轮有贫困村135个,建卡贫困户34185户,贫困人口124425人,是重庆市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奉节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先导、核心和关键,走出一条“生态为先,特色为魂,市场为路,效益为重”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不断创新贫困户帮扶增收模式,提高贫困群众收入和自我发展能力,使特色产业成为贫困户稳定脱贫增收的主引擎。

  一、实现“三个转变”,政府引导,变守旧为创新

  (一)从“铁杆庄稼”向“特色产业”转变。奉节县跳出“铁杆庄稼”的传统套路,树立市场经济思维、特色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入市场调研,科学分析供需,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思路,用工业的理念建设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光伏发电等生态环保经济的特色产业。

  (二)从“单打独斗”向“集体抱团”转变。该县是典型的大山区,山高坡陡,“巴掌地”、“鸡窝田”零散分布,小农经济意识不同程度存在,“单打独斗”没有战斗力和影响力。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打掉田埂,化零为整,变“小块土地”为“大块土地”,变“零散种植”为“规模经营”,引导土地规范有序向专业大户、经营能手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在适宜区域规模发展乡村旅游、光伏发电,注重规模效应,聚集人气,抱团发展,增强抗风险能力。

  (三)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转变。构建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模式,该县135个贫困村建立村级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站,为每个贫困村选派农机员和科技特派员,每个村培养3名以上懂技术、懂经营、懂管理的能人,实行“保姆式”服务,开展“一人帮一村,一村兴一业,一业富一方”活动,不脱贫不脱钩。

  二、突出“三大行动”,因地制宜,变资源为经济

  (一)开展农业特色产业扶贫行动。 一是科学布局,因村因户制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重点发展“333+1”特色主导产业,低、中、高三带重点发展脐橙、油橄榄、红豆杉“三棵树”、烟叶、茶叶、桑叶“三片叶”、高山生态蔬菜、中药材、畜牧业“三高山”。适度发展猕猴桃、脆李、葡萄等小水果。该县贫困村和贫困户,由驻村工作队、乡镇村社干部和当地农业企业召开群众院坝会,科学制定村、户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做到既符合特色产业发展区域布局,又符合每户贫困户的家庭实际,既考虑短期快速增收,又着眼长远持续增收,确保100%贫困村有主导产业,100%贫困户有特色种养殖业。 二是创新“四项改革”,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创新土地流转经营模式,探索实施土地“化零为整”流转模式,开展土地流转试点村190个,试点社351个,涉及流转农户12800户,流转面积59800亩。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将基础设施建设权利下放,让群众自规、自建、自监、自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创新经营主体培育,每年由县财政统筹2000万元,用于扶持在该县内新实施和新投资的种植企业。创新金融服务,在农发行贷款10.73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三权”抵押贷款,已实施农村居民房屋产权贷款7431万元。 三是强化“四种手段”,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率先组建职业农民队伍,构建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模式,制定管理技术手册,鼓励支持企业建设产业示范基地。加强区域品牌管理,制定农产品品牌培育政策,对获得品牌认证的经营主体予以适当奖励。奉节脐橙成功申报为“中国驰名商标”。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脐橙、红豆杉、油橄榄等特色产业链已达25条,红豆杉、油橄榄加工厂已正式投产。率先建成“群众办事不出村”信息化系统,及时发布农产品种植、管护、销售信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直接服务1.2万户贫困人口。 四是创新“三种模式”,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实行“土地+务工+帮扶”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帮扶3-5户贫困户脱贫增收。当年享受农业产业发展财政补助资金10万元以上的项目业主,财政补助资金的10%交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贫困户产业发展的股权基金,以补助资金的10%实行保底分红。龙头企业基地周边因病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由龙头企业代为发展种养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二)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行动。 一是建立“一种机制”。 坚持“县负总责、乡镇抓实施、扶贫到村、工作到户”的帮扶机制,由1名县级领导牵头,多个部门干部职工结对定点帮扶,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乡村旅游“大扶贫”格局。 二是突出“两大抓手”。 抓思路定重点:在贫困乡镇打造一批采摘体验型、休闲观光型旅游精品线路,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抓规划促引领:结合旅游发展基础、资源状况及文化特点,制定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规划,将重点旅游景区辐射范围的贫困村打造成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 三是坚持“三个强化”。 强化行业管理:所有乡村旅游扶贫村均成立乡村旅游扶贫协会,制定管理办法,统一管理、统一挂牌、统一服装、统一餐标、统一文明用语。强化队伍培训:开展以乡村旅游景区知识、乡村旅游扶贫营销等专项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思想素质和服务水平。强化宣传营销:聘请专业团队进行策划包装,以中英国际夏令营等大型活动为载体,与央视等主流媒体签订合作协议,广泛宣传推介,拓展客源市场。 四是做到“四个结合”。 与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有机结合,依托安置点发展农家乐,实现安居乐业、增收致富。与生态农业观光园结合,发展休闲农业,增加游客去处。与建设电子商务平台紧密结合,建设电子商务村,依托村游网推进网上订购旅游食宿和特色农旅游产品,拓展农副产品销售渠道。与贫困户脱贫增收相结合,重点支持鼓励贫困户发展农家乐,根据规模大小给予农家乐1-3万元不等的补助资金,免费为其宣传营销。目前,已打造旅游扶贫示范村16个,杉木村、回龙村获得“市级旅游扶贫示范村”称号。天坑地缝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片区4118个贫困户15043人,共发展820家农家乐,户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直接带动3000多贫困劳动力就业。

  (三)开展光伏发电扶贫行动。 一是因地制宜开展光伏试点。 将光伏扶贫项目与天坑地缝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片区及整村脱贫结合,与特色效益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结合,与扶贫小片区开发相结合,利用荒山荒坡、农业大棚、烟叶烤房、鱼塘等条件实施光伏扶贫。 二是组建合作社加强管理指导。 成立光伏专业合作社和村光伏集体组织,每个专业合作社及村光伏集体组织从社员中选出社长、会计、出纳和社员,安排专人进行维护管理。 三是创新机制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 创新扶贫对象参与机制,协调金融机构为贫困户提供无息贷款,分年逐步从光伏发电收益中偿还贷款,解决老弱病残等缺劳动力的贫困户固定增收难题。目前,该县在9个乡镇13个村开展光伏扶贫试点,安装完成310户建卡贫困户光伏发电设备,建成11个集中式光伏电站和2个分散式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为930千瓦,贫困户每年可稳定增收2500元以上。

  三、凸显“三大效益”,大众创业,变输血为造血

  (一)经济效益明显,贫困户多种渠道稳定增收。2015年,该县特色效益农业综合产值突破30亿元,直接带动49299名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其中,中华名果——奉节脐橙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产量26万吨,综合产值15亿元,实现了从“一棵树养活30万人”到“一棵树致富30万人”的转变。兴隆三桥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贫困户发展农家乐,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

  (二)社会效益明显,贫困户你追我赶自力更生。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突出扶贫先扶志,帮扶贫困村干部和贫困户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与决心,形成自力更生、大众创业的良好氛围。如白帝镇石庙村现在已有80%人口回家种植葡萄,一般规模均在20亩以上,年收入超15万元。

  (三)生态效益明显,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三棵树”、“三片叶”、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兼具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在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也为该县涵养生态、保持水土、保护长江做出积极贡献,奉节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8%。其中,奉节“一江四河”两岸脐橙树达到30万亩,对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政策法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