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投资增长:有动力有后劲有底气
制图\乔宇
编者按:
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重庆经济增长保持稳中有进态势。
增长的动力来自何处?今日起,本报推出“半年回眸 寻找重庆经济增长新动力”系列报道,为您剖析“三驾马车”如何协同共进,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创造良好条件,讲述重庆经济调结构转方式的探索故事,以及部分行业、企业寻找全新路径、全新增长点的精彩案例。
敬请关注。
5月27日,经过激烈角逐,民生银行旗下的民生加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获得了大渡口钓鱼嘴南部片区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项目整治权。
这是我市截至目前最大的一宗土地整治开发PPP项目。
该项目位于大渡口区钓鱼嘴半岛南部片区,作为我市重点开发项目,该半岛未来将成为城市新地标,与朝天门、江北嘴相互补充。
“PPP模式,只是我市投资领域改革、开放、创新的一个缩影。”市发改委主任沈晓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今年以来,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市投资领域却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1-4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4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6%,高于年度预期1.6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推动全市GDP增长10%以上,充分发挥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审批做减法 项目做加法
改革释放投资动力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然而,过去我市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企业自主决策受到较多干预,政府对企业投资的审批核准事项仍然过多,内外资投资管理不统一,政府部门监管环节多、效率低、收费乱,监管不到位,缺乏问效追责机制等等,以致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明显,企业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沈晓钟称,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近年来,全市投资工作向改革要动力,投融资体制改革“新招”不断。
去年6月,我市出台《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意见》,并配套制定了《重庆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2014年版)》和《重庆市产业投资禁投清单(2014年版)》,在全国率先采取“1+X”方式整体推进投资体制改革。
2015年,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
3月,市政府发布《重庆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2015年版)》,切实向市场、向区县放权。其具体内容,可归纳为“三个一律”:一、国家要求取消核准的事项,一律取消核准;二、备案事项,除国家要求必须上报备案和省级备案之外,一律下放区县备案;三、备案项目,一律实行网上办理,切实提高服务效率。
市发改委副主任欧阳林称,“三个一律”充分体现出我市备案管理的服务属性,改革意义和力度全国领先。
5月,市政府出台《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针对社会资本“投什么”的问题,将交通基础、能源设施、公共服务、农业水利、生态环保、信息基础等六大基础设施领域向社会资本全面放开,并且既见项目、又见政策,让社会资本看得见、摸得着。
与此同时,我市大力实施PPP模式改革,去年率先在全国推出了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六大领域共13个、资产总额1300亿元的PPP项目,与央企、港资、外资企业以及融入民营资本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合作推进,目前项目进展顺利。
“PPP模式作为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混合所有制的重要举措,我市将会在未来几年接续推进,今年再推上千亿元PPP项目,滚动、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沈晓钟说。
审批做减法,项目做加法。“一加一减”之下,民间投资热情高涨,1-4月全市社会投资1945亿元,同比增长29.6%,总量占全市投资的56.4%。
围绕扩大开放生成项目 把握政策导向谋划项目
开放推进投资增长
5月31日,第十八届渝洽会在重庆国博中心落下帷幕。本次渝洽会共签约528个项目、投资总额6020亿元,涉及工业、新能源、文化创意、轨道交通、仓储物流、电子信息、现代农业、金融、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如此巨大的“蛋糕”,让参展商们喜笑颜开。
“这些项目,多数将真金白银投资在重庆这片土地上。”沈晓钟说,近年来,重庆在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方面迈出积极步伐,投资既要为开放服务,也要用开放的思维和方式,推进投资增长。
首先,是围绕扩大开放生成项目。
为强化未来5-10年我市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项目支撑,市政府策划形成总投资1.8万亿元的“五通八联三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储备方案——
通过建设“五通”体系,完善以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信息及口岸为支撑的五大对外通道体系,构建起重庆通江达海、辐射全球的对外开放大通道;通过建设“八联”网络,有序实施城市轨道、市内铁路、通用机场、城市通道、普通公路、物流、电源电网、油气管网等八大功能体系,健全五大功能区域互联互通;同步推进水、环境、生态“三保障”,增强开放平台承载能力,打造现代化、生态化的对外开放大平台。
其次,是把握政策导向谋划项目。
去年以来,国家相继启动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制定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设立拓展重大工程包等一系列促进投资的重大举措。
市政府审时度势,积极对接国家机遇,立足我市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迅速跟进、有备而动,加快争取高速铁路、重大水利等一大批重大项目进入国家盘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持续动能。
通过积极争取,我市黔张常铁路、巴南观景口大型水库等13个重大项目和27个专项,总投资2000亿元的项目纳入国家2014、2015年的七大工程包,目前进展顺利。
近期,我市积极对接国家拓展既有七大工程包和新增新兴产业、制造业、现代物流及轨道交通等四大领域工程包,上报了一批新的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6000亿元,未来三年将有序开工建设,逐步发挥投资效益。
创新激发动力
“之所以投资增速好于预期,还缘于市委、市政府创新保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抓调度、抓重点、抓结构、抓提速、抓保障、抓龙头、抓储备、抓创新。”沈晓钟称。
重大项目是投资的“龙头”。我市在620个市级重点项目中筛选出100个投资规模大、行业带动性强的特大项目作为“重点关注项目”,市政府领导亲自协调督办。
围绕制约重大项目推进的关键问题,我市锁定三个“靶向”定向精准调度。这三个“靶向”分别是:
聚焦卡点、难点问题定向发力。今年我市已连续两次召开全市重大项目调度会议,破解制约项目推进的卡点、难点问题。针对项目资金到位困难,市发改委深入区县、企业调研,逐一登门拜访主要金融机构,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得到对接落实;
加快推进一大批重大项目。通过市政府的科学调度,1-4月,全市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26.5%,在建项目总投资规模已达3.7万亿元,对投资持续放量形成有力支撑;
提速推进一大批新开项目。市政府按照“业主”、“行业”、“属地”三条主线落实重点项目牵头责任,促进重大项目按期开工、提前开工。各项目建设单位全面加快年度新开工项目前期工作,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全力协同配合、平行推进论证审批工作,各区县政府切实履行属地职责,强力推进征地拆迁,落实配套资金,有效保障了全市重大项目建设要素条件。目前,巫山机场已于4月份开工,重庆现代汽车等20个重大项目也已在二季度开工。
当前的投资结构决定了未来的产业结构。我市还围绕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定位,按照“建链、补链、强链”的思路进一步拓展投资领域,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通过投资结构优化未来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
对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页岩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建链”,围绕现有的装备、化工、材料等传统产业链条缺失环节进行“补链”,对汽车、电子等优势产业,从科技、金融、信息化提升以及品牌集聚入手进行“强链”,制定出台“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等系列重大项目储备方案,并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逐步构建总投资2万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储备库。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稳住了当前、促进了长远、增强了预期,投资增长有动力、有后劲、有底气。”沈晓钟说。(记者 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