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 回望中国话剧的黄金岁月

13.06.2019  08:13

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外景。记者 赵迎昭 王丽 摄

抗战时期的抗建堂。

1940年文工会成立时的签名轴》(复制品)。

雾重庆》剧照。

抗建堂修缮前的照片。

  核心提示

  即将于6月18日试运营的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依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抗建堂打造而成,是目前国内首个以抗战戏剧为主题的话剧类专业博物馆。抗战剧人的精神,在馆内陈列的一幅幅剧照、一张张节目单中再现,也在重庆新一代话剧人中得以传承。

  “演员四亿人,战线一万里。全球作观众,看我大史剧。”6月4日,记者刚踏进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中的“中国话剧的黄金岁月——重庆抗战戏剧历史陈列”(下称历史陈列)展厅,便看到了这段苍劲有力的大字。

  剧作家田汉1938年12月在湘剧抗敌宣传队桌围上写下的这几句话,既是对当时全民抗战现实状貌的激情描述,亦是对抗战戏剧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开展的骄傲总结。

  位于渝中区中山一路的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由重庆市话剧院(下称重话)历时4年筹备,将于6月18日试运营。

  这是目前国内首个以抗战戏剧为主题的话剧类专业博物馆,依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抗建堂打造而成,由抗建堂剧场、历史陈列和展演体验区(建设中)三部分构成,使用面积近3000平方米。

  其中,位于抗建堂底层的历史陈列分为抗战戏剧名人、抗战戏剧名剧等8个单元,通过剧照、剧本、舞美模型等全面系统展示重庆抗战戏剧的历史风貌、历史贡献和艺术成就。

  近日,重庆日报记者提前探馆,通过一件件展品,带你走进中国话剧的黄金岁月。

  一次呼吁

  34年后终实现

  一眼望去,中山一路再普通不过。但当人们走过这条路上的观音岩公交站,偶然间抬头看时,会情不自禁感叹它底蕴犹存——抗建堂在这里屹立了70余年。

  6月4日,记者在抗建堂门前看到,这座深灰色的中西合璧式建筑被住宅楼围住,“抗建堂”三个金色大字散发出光泽,仿佛在诉说这座中国话剧圣殿的辉煌岁月。

  走进抗建堂后,沿着左侧的台阶下行,便来到了历史陈列展厅入口处,该陈列使用面积达800余平方米。站在前厅中,映入眼帘的除了田汉的题词外,还有198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剧作家曹禺在重庆雾季艺术节开幕式上的致辞:“为了爱国,为了抗战,为了驱逐侵略我们的敌人,为了祖国最美好的明天,多少同志写出了多少文艺作品,演出了多少戏剧……

  “雾季艺术节期间,我有幸陪同陈白尘、曹禺、吴祖光等戏剧家工作了20多天。”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筹备组负责人、原重话院长陈家昆称,艺术节期间,多位戏剧家呼吁系统梳理重庆抗战戏剧运动期间的史料,将其陈列在博物馆中供世人参观。

  后来因种种原因,呼吁未得到实质性响应。2015年,陈家昆就任重庆话剧团团长。同年,重庆设立“抗建堂文物保养维护”“重庆中国抗战戏剧历史陈列展览”等专项工程。立项之后,筹备组相关人员先后拜访了戏剧理论家刘厚生(2019年逝世)、电影艺术家秦怡、指挥家严良堃(2017年逝世)等重庆抗战戏剧运动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2016年1月12日的北京寒气逼人,我们来到厚生老(戏剧界对刘厚生的尊称)家中时,没想到老先生早已穿上了西服,备好了水果、点心和糖果。”陈家昆回忆起3年前拜访刘厚生的细节时感慨不已。

  他还向记者谈起拜访秦怡时的情景:“我们赴上海拜访她时,她还说起地道的重庆话,称人生最宝贵的年华、最美好的回忆留在了重庆。

  一张老海报

  诉说话剧界空前盛举

  编剧是曹禺、宋之的,导演团成员有曹禺、宋之的、沈西苓、应云卫等,演员有赵丹、白杨、舒绣文、魏鹤龄……展厅中,一张设计极为简洁的《全民总动员》海报吸引了记者注意,和海报的朴素相比,它的演职人员阵容堪称豪华。

  “武汉沦陷后,重庆成为抗战戏剧运动新的中心和‘大本营’。”陈家昆介绍,第一届中华全国戏剧节上,25个演出团体演出22天,观众达10万人次。1938年10月29日在国泰大戏院开始演出的压轴剧目《全民总动员》将戏剧节推向高潮,历时8年的大后方重庆抗战戏剧运动由此正式拉开帷幕。

  《全民总动员》讲述了一个代号为“黑字二十八”的日本间谍,勾结内奸破坏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最终被抓获的故事。陈家昆介绍,该剧以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怒吼剧社、四川旅外抗敌剧社等演出团体的演员为基本阵容,赵丹、白杨、舒绣文等知名演员尽数登场,演员规模达200人之多。

  当时,《全民总动员》的票价分别为三角、六角、一元、一元五角、五十元(荣誉座)。已故话剧史家石曼在《第一届戏剧节纪盛》中称:“(这)在当时不可谓之不高。”

  票价虽高,却有市场。

  这次演出时间为10月29日至11月1日。可是,原本计划的4场演出最后变成了7场。

  “因为场场满座,场场有观众在门口要求买站票看戏,所以在四天中加演了三个日场。最后一天,由于要买票的仍拥挤不堪,前台工作人员只好在剧场设了五道防线,国泰大戏院的大门还是差点被涌如潮水的观众所挤破。”石曼写道,“当时重庆一家报纸称这个戏的演出在中国戏剧史上可谓空前盛举,观众之拥挤亦破国泰从未有的纪录。

  一幅签名轴

  定格周恩来和抗建堂的情缘

  周恩来、郭沫若、于右任、茅盾、阳翰笙……300余位政界、军界、文化界名人的签名汇聚在178厘米长、72厘米高的纸本之上,你能想象它是什么模样吗?

  《1940年文工会成立时的签名轴》(复制品)陈列在展柜中,它的原件收藏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系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藏品有何来历呢?它的捐赠者翁植耘曾撰文回忆,1940年11月7日,“抗战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招待晚会在抗建堂举行,周恩来等300余人在签名轴上签名留念。1985年,翁植耘将其捐赠给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记者在密密麻麻的签名中观察5分钟,在中间的位置发现了周恩来的签名。史料记载,周恩来签名时谦逊地签在了宣纸最右边,但后来工作人员将两张宣纸装裱成横轴后,周恩来的名字恰巧位居正中。

  “抗建堂由原中国电影制片厂第二摄影棚改造而成,于1941年4月5日正式竣工启用。”陈家昆介绍,1941年4月至1945年,这里共上演33出大型话剧,曹禺编剧的《北京人》、吴祖光编剧的《风雪夜归人》、夏衍编剧的《芳草天涯》等话剧都在这里首演。这些名剧轰动当时、影响深远,抗建堂因此被抗战剧人誉为“中国话剧的圣殿”。

  展厅中《周恩来七看<风月夜归人>》的连环画生动讲述了周恩来直接领导重庆抗战戏剧运动的故事。此外,观众还能在展厅中看到《风雪夜归人》的剧照及舞美模型。

  《风雪夜归人》于1943年2月25日在抗建堂首演。该剧表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人性觉醒,叩问了社会的冷漠无情。该剧演出期间,周恩来曾登上抗建堂200多级石梯,七度观演,并同编剧、导演、演员深入交流。

  刘厚生曾指出,抗战期间中国话剧走向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因为“周恩来的领导都是战略的部署,积极的建议,内行的说服”。

  一张节目单

  续写中国话剧的时代风采

  “刚开幕不久,座椅就摇晃起来。前台工作人员坚守岗位疏散观众,后台演职人员无一人离开……地震余波过后,剧团又为返回的60多位观众重演全剧……

  这是石曼在给电影艺术家张瑞芳的90诞辰贺信中,描述的重话2008年“5·12”汶川地震当天在抗建堂演出的情景,他表示:“抗战剧人当年团结奋斗、不畏艰险的精神,重庆的话剧工作者继承下来了,同时也无愧于你们经常演出的这座抗建堂剧场。

  在历史陈列尾厅,陈列的一张《雾重庆》节目单,让记者感受到重话对抗战戏剧精神的传承。这张节目单是重话于1979年5月印制的,上面还描绘了山城吊脚楼风貌,十分精致。

  《雾重庆》由宋之的编剧,是抗战期间第一部深刻揭露国民党统治区罪恶社会的现实主义剧作。1940年12月,该剧首演于国泰大戏院。从展出的一张张剧照中,可以感受到抗战剧人的风采。

  “新中国成立后,重话曾在不同历史时期上演《雾重庆》,广受观众赞誉,成为重话剧目史上最能代表剧院艺术风貌的保留剧目之一。”陈家昆说。

  记者还了解到,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计划在展厅中运用智能化设施,让剧本“”起来,焕发时代价值。

  “面对抗战戏剧的历史丰碑和前辈戏剧家的艺术成就,几代重话人心怀敬畏,肩负责任,追寻前人足迹,用心续写中国话剧的时代风采。”重话现任院长张剑表示,只有不断将精品话剧奉献给人民,才是对前辈最好的告慰。

  让抗建堂发挥更大价值

  中国抗战戏剧历史风貌区计划两年建设完成

  本报记者 赵迎昭 王丽

  木质楼梯、典雅的吊灯、舒适的剧场……当踏入抗建堂的那一刻,记者就感受到了浓浓的历史气息。

  去年12月9日,《其香居茶馆》在抗建堂剧场上演,拉开了抗建堂在修缮完成后的再利用之路。可是,作为一座有着70余年的历史建筑,修缮起来可没那么容易。修缮之后,如何更好地利用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外墙颜色斟酌近半年时间

  据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抗建堂一直作为重话的办公、演出场地。但近年来,抗建堂的硬件设施逐渐老旧,外墙水渍、污渍增多。“中国话剧的圣殿”以这样的面貌示人,重话人满怀愧疚。

  2015年,重庆设立“抗建堂文物保养维护”“重庆中国抗战戏剧历史陈列展览”等专项工程。“中国话剧的黄金岁月——重庆抗战戏剧历史陈列”布展执行人童凌介绍,抗建堂抗战时期的照片保存至今的极为稀少,这为修缮建筑出了难题。例如,围绕抗建堂的外墙最初是什么颜色这一问题,筹备组就斟酌了近半年。

  “我们拜访了重话的王建武、纪幼坡等老先生,还咨询了众多文物专家,最终推断出为躲避日军轰炸,外墙最可能为深灰色。”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筹备组负责人、原重话院长陈家昆告诉记者,“通过长期走访,我们了解到抗建堂外墙颜色曾被刷上灰、白、米黄等颜色,此次修缮刷上深灰色是对历史的尊重。

  抗建堂迎来“老朋友

  “新学校是大众学校,新学校是茅草棚大学,新学校是露天大学!”5月31日晚,经过近两年的筹备,由重庆市育才中学和重庆大学联合打造的原创话剧《陶行知在重庆》,在抗建堂首场试演。此次演出并非育才中学首次在抗建堂演出,而是时隔70余年后的再次回归。

  其实,抗建堂剧场在去年底修缮完成以来,已迎来多场演出。而本次《陶行知在重庆》的上演显得意义非凡。

  资料显示,1941年首届雾季公演期间,为筹集难童教育基金,育才学校戏剧组以鲁迅翻译的苏联作家班达里耶夫的《》参演。该剧由董林肯改编成五幕儿童话剧,刘厚生任导演,苏丹任舞台监督,在首届雾季公演中于抗建堂连演5场,受到广大观众的普遍欢迎和戏剧界充分肯定。

  “接下来,我们准备把多部当年育才学校戏剧组演出过的话剧,再重新编排,呈献给市民。”《陶行知在重庆》第一编剧、育才中学历史老师周睿表示。

  文旅融合反哺剧院文艺创作

  4月11日,重话公开发布了“抗建堂·中国抗战戏剧历史风貌区”招商公告,提出该风貌区拟以抗建堂剧场为核心,由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抗战戏剧驻场演出、主题酒店、主题休闲体验区和步行景观区等部分组成,面向公众提供包括博物馆参观、话剧观赏、休闲体验、文创产品购买、住宿等于一体的文化休闲体验式旅游服务。

  重话院长张剑表示:“我们计划用两年时间,将‘抗建堂·中国抗战戏剧历史风貌区’打造为重庆文旅融合的新名片,从而反哺剧院文艺创作。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重庆市话剧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