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 |上古的神秘盐邦——巫咸古国
此前,重庆地理信息中心推出了《重庆古史科普地图》,小渝儿特地采访了地理信息中心的张海鹏老师,为我们解读了这份《重庆古史科普地图》。重庆旅游微信也将持续推出【重庆故事】系列专题,与大家一起品味重庆的历史记忆。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寻觅上古的神秘盐邦——巫咸古国。
“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人间乐土
中国版图像一只雄鸡,巫溪正位于“鸡心”位置,即“自然国心”处。重庆市巫溪县地处渝、陕、鄂三省(市)交界处,居大宁河畔,东依神农架、武当山,南接大、小三峡,系大溪文化区域,是三峡库区唯一没有被淹没的县城,为长江大三峡腹地最原始、最神奇的一方旅游净土。
《山海经》记载了一片人间乐土,那里的人不用耕作也有享用不尽的美食,不用纺织,也有精美的服饰。那个地方就是神秘的巫咸古国,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市巫溪县所在的地方。
白鹿引泉,繁荣了一方水土
《舆地纪胜》里记载着“白鹿引泉”的传说:猎人袁氏追赶一只白鹿,来到宁厂古镇的一处山中,当他弯弓搭箭时,一道银光迷失了他的双眼。银光过后,白鹿不见了踪影,只剩洞中汩汩涌出的清泉。猎人又累又渴舀起便喝,却发现咸得出奇。他用竹筒带回泉水,回家熬出一捧雪白的食盐。
盐在当时无比珍贵,原来白鹿是指引人们找到盐泉的神使。于是,袁氏带领族人制盐度日。盐泉所在的大山,被人们命名为宝源山,巫咸古国也随之在大宁河畔兴起。当然巫咸国也通过盐物贸易,成为了一方富庶之地。
盐从何来?当年古国的辉煌
巫溪县北部的宁厂古镇,是因盐而兴的名镇,也是巫巴文化的孕育地。大约五千年前,在这块土地上发现了盐,清澈的大宁河水,伴随着纯白的宁厂盐泉,养育着世代宁厂人。
事实上,以长江三峡为轴心的整个川陕鄂地区,皆仰食得天独厚的巫溪盐泉。据史料记载,到清乾隆三十七年,宁厂全镇已有336眼灶,均燃熬盐,有“万灶盐烟”之美誉,创造了“利分秦楚域,泽沛汉唐年”、“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的辉煌。1949年前后盐厂还有99眼灶。
据专家考证的说法,三叠纪时期宁厂地区与古地中海相通,由于地壳构造变化,形成巨大的内海,经数千万年的地质运动,经地下水浸蚀,盐卤从断裂岩缝处流出,形成自然盐泉。
巫文化,吸引人的神秘魅力
因为制盐业的兴盛,让巫溪的经济文化在上古时代一度十分繁荣,而巫文化就在这里诞生。巫溪因“巫”而得名,因“巫”而闻名,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巫咸国”所在地,也是巫文化发源地之一。
上古时期以巫咸为首的“灵山十巫”,在以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为中心创造的以占星术、占卜术为主要形式,以盐文化、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地域特色文化。
在唐尧时期巫咸国就已经建立了。从今巫溪一带迁徙出巫诞一部的五姓巴人到湖北长阳钟离山,巫文化与楚文化等文化融合产生了一度繁荣的巴文化,孕育了"记神事之书"《山海经》、伟大的文学开篇巨著《诗经》、巫歌《楚辞》,并在天文、文学、文字、艺术、医学、地理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巫溪至今仍保留着哭嫁闹丧、巫鼓舞、健身巫舞、巫歌等巫风巫俗。今天仍然沿袭并广泛存在于巫溪大地的巴山夜唱、五句子山歌等文化事象都古风浓郁,而作为巫文化之历史遗存的"上古盐都"宁厂古镇,大宁河古栈道、悬棺"二谜"等则更是神秘幽古。
盐邦的没落,宁厂的回忆
因为盐泉的淡化和制盐技术的进步,昔日的制盐车间,只见墙壁颓废,柱头孤立,房梁歪斜。在地上,制盐锅灶仍在,但已锈迹斑斑,杂草丛生。在出盐口,仍有一片白色盖住红砖,用手一摸,发现这是当年制好的盐粒粘在了砖上,经历岁月磨砺,已然钙化。
走在七里半边街上,空空荡荡,大多数房屋已人去楼空,有的木板房歪斜着,摇摇欲坠;有的土屋已垮掉一半,房顶上长满青草。昔日盐厂厂部办公楼和职工俱乐部,门窗成了空洞,高墙斑驳,顶端红色五角星的浮雕只能依稀可见。当年这里是盐厂的中心区,到俱乐部看电影和文艺节目曾是工人们和家属主要的娱乐方式。
古镇虽然破旧,但是丝毫不影响她绝美的景致的展现。逼仄的石板街道,晃悠悠的小吊桥,已经时不时雾霭沉沉的一江碧水,都让这里如诗如画。也许洗去铅华和屏蔽了喧嚣的宁厂,更能勾勒出历史的轮廓,更能唤醒人心中宁静。
原标题:重庆故事 | 上古的神秘盐邦——巫咸古国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