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丨偏岩场的由来
重庆市民政局消息,偏岩场地处华蓥山南麓,黑水滩河畔。这里山清水秀,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商旅云集,是华蓥山南连合川、邻水、重庆的商业交通要道。
明末清初,连年兵灾,偏岩几乎杳无人烟。清朝政府采取移民政策,从长江下游人口密集的地方向四川移民,这就是湖广填四川。偏岩各姓的先民来到这里,开垦了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这里才开始繁荣起来。
最先,这里只有上场横街,供本地人交换商品,做点买卖,也供合川、邻水、重庆等地的远道客商食宿。这就是偏岩最先的雏形。
据查,清顺治十二年置接龙场,乾隆二十五年巴县志记载,江北厅建置之初分为三个里、四十五个场中就有接龙场的记载。
据此,接龙场的所辖地域,东与义里相邻,南与石坝、静观接壤,西同合川连界,北面直上华蓥山。这样广大的地域,接龙场就是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周围数十里甚至上百里的人们都到这里来赶场买卖东西。
到了清朝中叶,接龙场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这里开始扩建,上下场都有戏楼,还有13道栅门、5座庙宇,从上场横街到下场桥亭子,长约一华里。后面有端蒙书院,书院后有石塔。道光五年县志记载,礼里六甲接龙场办端蒙义学一所。现街上唐门店中一板凳上还刻有“端蒙”二字。这是现仅有接龙场名称的实物证据。
现流传一幅对联:上联是“接龙上大田钻进烂泥盘踞拜川祖”;下联是“牵牛吃茅草饮水堰沟饱餐下阳平”。其中,上大田、烂泥沟、川祖庙、茅草坝、大堰沟、白阳平都是偏岩场周围的地名。
场扩建好后,要请县大老爷来踩场、庆贺。开场这天,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由请来的戏班中一人扮着灵官相走在前头。后边紧跟着由戏班装扮成的福星、禄星、寿星三星扮演者。随后才是县大老爷,再后才是地方上的绅士和群众。大家组成一支游行队伍,吹吹打打的从下场游到上场。
当县大老爷游到横街时,见场成了一个临河的半边街,街后是数丈高的悬崖。街依岩而建,岩势险峻,县大老爷见了不高兴地说:“场建在这偏坡坡的岩下,就叫偏岩子好了。”接龙场的雅号,就改成了偏岩场。于是,远近商贾一传十,十传百,接龙场改叫偏岩场就这样传开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原标题:地名故事丨偏岩场的由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