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丨古时明月场,一场植物瘟疫后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渝北区东部与长寿大洪河交界处,有个出名而古老的明月场,建在东河边一条山梁上,隔东河与明月山相望。明月场原名墨篾场,由于地处两县界地,又通水路,很早以前,这里已成为商贾云集、山货交流的集散地。无论明月场也好,墨篾场也罢,都与一首诗有关。
据传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没有场,也没有耕地,全是长的竹子,人们靠用竹子编织筛子、筲箕、提篮、青席、黄席、枕席、萝筐、背篼、凉篷卖钱为生。当地的篾匠可都是匠心独具、数一数二的。
当地有位出名女篾匠,姓墨名篾女,四十出头,心底善良,落落大方,在山头搭二间简陋的茅草房,成为当地卖竹篾制品和大碗茶的地方,是明月山、东山、碾坪场人们山货交易的初始地。后来北方移民填四川,许多人来此插笘为业,人流多起来,他们相互“打平伙”,抱团发展,人丁有所增加。再到后来,墨篾女就在此修建起几间栈房,达十多门户,人丁近百,这里才热闹起来,形成场镇,逢二、五、八赶场。墨篾女成为建场奠基人,乡民拥戴,约定起名墨篾场。当地人民因有竹产品卖钱,日子到也过得不错。可是好景不长,那年一场植物瘟疫袭来,全部竹叶开花,竹子枯死,人们无竹为料,日子举步维艰,生活处于无米之炊的境地。
话说重庆府巴县衙门来了个巡抚,姓赵名晴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人称赵青天。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来墨篾场公干,因天黑无法回衙,夜歇于此。半夜忽然传来凄凉的锣鼓和唢呐声,派从人打听,回曰:有人家唐二,因此地竹林遭病疫枯死,篾活无计,己无米下锅,饿死家人,是做丧事的声音。晴天闻讯,加之白天巡视的荒凉之景历历在目,夜不能眠。时过三更,恍惚之间,一老翁来到榻前参拜巡抚,坐叙,老翁信口吟道:墨篾竹灾民遭殃,巡府百姓满惆怅,若要渡过此劫难,明月助你去垦荒。巡抚正欲探个究竟,老翁自是隐身而往明月山而去。巡府惊醒,知是明月仙翁指点,将诗牢记,行三拜礼回衙。
不久,人们收到重庆府拨来的垦荒农具、救灾粮和银两。遂夜以继日地开荒种粮,说也奇怪,每当黑夜,对面明月山上的月亮石便发出光亮,照射着人们劳作奔忙。经过几个春秋奋斗,一场浩劫就此化解,墨篾场的荒凉已成过往,到处是金灿灿的稻谷和红红的高粱,粮丰鱼肥,人丁兴旺。各地人们又聚集明月场交流山货,购买衣装,人流如织,喜气洋洋,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后来,人们为感谢明月大仙的恩德,在墨篾场最高点,正对明月石方向,修了座明月庙,每逢节日烧香祭拜,祈福安康。并将墨篾场改为明月场,沿用至今。
作者:张雨林
原标题:渝北东部与长寿交界处的明月场与与一首诗有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