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丨嘉陵江边有个老场镇 名字由来和巨龙有关
今日合川网消息,在距离重庆合川草街农创园约2公里处的嘉陵江边,有一个呈线状分布的老场镇。这个老场镇,就是重庆合川区草街街道境内的龙洞沱。
△宁静的龙洞沱老街
传说因“巨龙”出没而得名
龙洞沱位于钓鱼城水军码头下游,是嘉陵江的一个回水沱,距离合川大约11公里,传说这里曾经有“巨龙”在这里出没,“龙洞沱”因此而得名。
龙洞沱原本是一个老码头,从这里乘船,上可达合川、南充、遂宁,下可到重庆、武汉、上海,南来北往的航船在这里停靠,成群结队的纤夫在这里歇脚。从前的龙洞沱码头,还是合川下游的一个货物中转站,来自华蓥山区的桐油、硫磺等山货在这里装船外运,外面运来的布匹、盐巴从这里运往华蓥山区。
久而久之,龙洞沱码头便形成一个江边场镇。
一座充满乡愁的老场镇
如今的龙洞沱,仅存两条老街,一条是蔡家巷街,一条是戏坝子街。不管是哪一条老街,街上的行人十分稀少,街道两边的街房显得破旧而苍老,有的房屋甚至像喝得醉醺醺的老船夫,偏偏倒倒,摇摇欲坠,人们要么用木头撑着,要么就干脆让它顺其自然尽显醉态。脚下的街道均由青石板铺设,一块块青石板已被千千万万的人脚板磨得溜光,有的地方甚至被踩出了一道浅浅的石槽。
在老街的屋檐下,除开有牛勒巴窗子的老店铺、老茶馆和一家干面加工厂外,还有一口老水井,不少居民在老水井边挑水,在老水井边淘菜、洗衣。
当地居民说,这口老井原本是龙洞的洞口,老井里隐藏着传说中的“巨龙”,也隐藏着龙洞沱街坊邻居的记忆与乡愁,有好多离开龙洞沱的人,逢年过节总要回龙洞沱来寻亲会友,喝一口用老井水烧的开水,吃一顿用老井水煮的饭菜,唱几句龙洞沱古老而充满童真的童谣。
停泊在龙洞沱码头的渡船
一个画家赞誉的老码头
在蔡家巷街的尽头,就是曾经热闹繁华的龙洞沱码头。由于陆路交通发达,水运交通衰落,龙洞沱码头也与其他江边场镇码头一样渐渐荒废。除通向江边的石梯与栓船的铁环外,码头有土的地方几乎都长满了杂草,有坎或有墙的地方都爬满了野藤。在靠近江边的草丛中,一艘废弃的木船横在那里,任凭时光与风雨的侵蚀。
站在荒草凄凄的龙洞沱码头,放眼一望,宽阔的江面水天一色,上游不远处的重庆三环高速公路桥正在加紧施工,钓鱼城及合川城隐约可见,下游的渝武高速公路沙溪庙大桥则像一道近在眼前的彩虹。
尽管龙洞沱已大不如前,但它仍有开发利用的空间。龙洞老街基本保存完整,只要稍加维修就可以用来开旅馆、餐馆、茶馆,特别是戏坝子街,还可以恢复从前的老戏楼。一位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知名画家说,风情依旧的龙洞沱,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重庆码头文化痕迹与韵味,是不可多得的美术写生创作基地,不管是画西画,还是画中国画,龙洞沱都很入画。
一块江心巨石曾受人称颂
在龙洞沱老码头外,宽阔的江面平静如镜。在草街航电枢纽蓄水成库前,龙洞沱外的江面上曾经有一尊耸立江心的巨石。该巨石犹如一面立在江面上的“镜子”,古人有的称之为“石镜石”,有的则称之为“照镜石”。古代合州还曾以“石镜石”和“照镜石”的合称设立过“石照县”;宋元战争时期,钓鱼城上还曾设立过石照县衙。
据宋代祝穆《方舆胜览》描述:石镜因“正圆入月,其根崭岩,如云捧之”而得名。在石镜石根部,有唐人王铤题记,因江水冲刷而模糊不清。在宋代王象之《舆地碑目记》中有完整记载:“涪内水石镜题名:大历三年【唐代宗李豫三年】(公元728年),此石出,兵甲息,黎庶归,六气调,五谷熟,刺史兼侍御史王铤记。”
千百年来,耸立江中的“石镜石”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崇拜与称颂。明成化年间进士邹智在《石镜石》写道:“江中一大石,砥柱中流立;左右无攀援,任它破浪起;万古此江山,万古此镜石!”清乾隆年间举人张乃孚在《照镜怀古》写道:“题名有唐贤,刻削有神禹;屹立挽颓波,中流作砥柱。”因“石镜石”耸立江中,千百年不倒,千百年涵波傲立,千百年历经嘉陵江风霜雪雨、潮起潮落,千百年见证嘉陵江船歌号子与渔歌唱晚。于是,砥柱中流的“石镜石”,与奔流不息的嘉陵江水一起,构成了“合州八景”之一的“照镜涵波”。
然而,随着2010年龙洞沱下游草街航电枢纽下闸蓄水,嘉陵江水位上升,“石镜石”及“合州八景”之一的“照镜涵波”从此沉入江底。
原标题:一座充满乡愁的码头场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