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 十里化龙桥“三生三世”的传奇
历史上
化龙桥是与朝天门和磁器口齐名的重庆水码头
是中药材、水果、陶瓷等物资的集散地
也吸引着许多工业企业落户于此
化龙桥还是重庆历史上的第一座公路大桥
是成渝公路的交通命脉
随着老化龙桥片区的拆迁和整体改造
这个古老的地名
现在几乎已经被
“重庆天地”这个新地名取代
然而,作为抗战时期的交通要道和红岩精神发源地,作为重庆母城曾经最重要的工业区,化龙桥的故事,是一部“三生三世”的传奇。
▷80年代,化龙桥工厂内景
▷2004年,拆迁改造前的化龙桥
▷2014年,演变为国际商务区的化龙桥
曾经
化龙桥
是与朝天门和磁器口齐名的重庆水码头
关于化龙桥的来历
一直都有两种传说
每种传说还有两个版本
一种传说是,清代化龙桥是一条深沟,住着一条恶龙,年年要进献女婴。后来,有女婴的人都远走他乡。恶龙大怒,限期三天进献,否则就要咬死所有人。有青年号召大家,等死不如拼命,修桥把恶龙压在沟下。于是,人们连夜修桥,两天就修好了桥。自此,恶龙再没有出现,人们就把这座桥叫做“化龙桥”。恶龙经点化,隐居之处得名“龙隐路”。
▷化龙桥的“老城墙”
《巴县志》上是这样记载的:化龙桥常遇水患,传说是因一孽龙作怪,于是修桥以降龙,化龙桥名字由此得来。而且,重庆以龙命名的桥有18个之多,独以化龙桥最出名。
另一种传说是,明太祖朱元璋四子朱棣,曾游历到此,见此地风景绝妙,便弃舟登岸,经过一桥时,突从天上飞落一块虹云,朱棣便隐于云中不见踪迹。随行的老僧感叹,此乃帝王之相也。后来朱棣果然登基,是为明成祖。而化龙桥和与之相连的龙隐路,从此在史书上留名。
▷旧时化龙桥
《重庆地区古小说与民间故事研究》里又提到:传说,明朝建文帝与燕王朱棣争夺皇权落败,逃至重庆,隐居于南山建文峰。后来,为逃避锦衣卫追杀,从建文峰沿着化龙桥、小龙坎一带逃到磁器口。逃到化龙桥时,老天显灵将他隐身,让凡人看不到他,故曰“化龙”,后来这里就被称为了“化龙桥”。
▷化龙桥曾经的工厂
上世纪30年代初,重庆兴起一股修公路之风,最著名的三条公路,即成渝公路、川黔公路和川湘公路,就在此时建成。而1932年建成的化龙桥,则是成渝公路的交通命脉。它是重庆第一座有传统桥梁风格的现代桥梁,也是重庆第一座城市公路大桥,还曾是重庆第一大桥!
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华北、华东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重庆成为国内物资的运输枢纽。当时进出重庆城主要有两条要道,一条是出通远门经观音岩,另一条就是经过化龙桥。为了运送战争物资,大批工厂、学校、企事业单位迁移到化龙桥。当时最具代表的就是1943年从宜昌迁来的中南橡胶厂。
抗战时期到建国后,化龙桥聚集起不少大工厂。上世纪60年代,随着“三线建设”的开启,十多万工厂职工和家属从沿海一带随企业迁入重庆。上世纪70、80年代,化龙桥一带聚集了各种企业200多家、近5万人,沿嘉陵路两边密布着微电机厂、电气厂、朝阳厂、特种电机厂、铸机厂、阀门厂等企业。各种各样的解放牌汽车来来往往运输货物。化龙桥成为重庆母城之中最重要的工业区。
上世纪50年代,在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加快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化龙桥地区的工厂在公私合营改造中全部成为国有企业,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和主要支出渠道。国有企业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利润追求,成为事实上的“国家工厂”。
▷80年代,化龙桥的职工拔河比赛
上世纪80年代,化龙桥工业总产值有数亿元,达到鼎盛。化龙桥这些工厂大都自办有子弟小学、托儿所,朝阳厂还有电影院。
国有企业与生俱来的物质和地位上的优越性,让化龙桥一度成为最让重庆人羡慕、姑娘们最希望嫁入的区域。当年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小妹小妹你快些长,长大嫁给弹簧厂,三天一只鸡,两天一个膀……”
▷当年化龙桥西桥头通往红岩电影院的路
上世纪90年代末,在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潮中,化龙桥老工业区疲态渐显,大批国有企业倒闭让这片老工业区渐渐衰败,化龙桥被称为“下岗职工一条街”、“破产企业一条街”,成为渝中老城最为衰败的地区之一。
在2005年片区进行整体改造前,这里居住了1.2万多户家庭,绝大部分是下岗企业职工。从2004年起,化龙桥地区开始进行大面积拆迁,2005年开始了整体改造。化龙桥工业的辉煌和衰败,都被一起沉入了历史。
▷2005年8月14日,化龙桥整体改造工程全面启动
如今,从钢筋水泥的烟囱到金碧辉煌的大厦,化龙桥已由原来辉煌的工业时代转变成繁华的商务时代。这里成了全新的城市地标、新的国际化时尚中心——重庆天地。
▷重庆天地已成为重庆新的国际时尚中心
重庆天地占地32,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84,000平方米。由高低村落、文化剧场、吊脚楼、商业主楼及精品酒店五个精致建筑群落组成,实现购物与休闲的极致融合,打造全新国际时尚休闲娱乐地标。不管你是资深“吃货”,还是运动达人,都能在这里找到生活的乐趣。
▷位于重庆天地的重庆欢乐世界海洋馆
作为重庆新兴的国际商务区,这里已经吸引了154家知名企业落户,有十余个国家、超过300名外籍人士在此居住,成为重庆最大的国际人士聚集地,可以说是重庆最具国际范儿的地方,连小区保安都会说英文。
▷现代化的商务办公区吸引了众多知名企业
为打造多元化商务区,以重庆天地为核心,串联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山城中央公园、天地湖湿地公园、红岩村等文化、旅游、休闲景观资源,将形成一个具有重庆山城特点,生活产业和生态融合发展的,有品质的城市环境。
▷轨道交通9号线线路图
未来,即将开建的重庆轨道交通9号线,将以高架形式,在重庆天地嘉陵帆影项目的商业裙楼内设站点。
渝中区化龙桥还将打造一条过嘉陵江的索道,直达对面的江北区鸿恩寺公园附近,计划今年内动工。
交通、住宅、商务休闲娱乐等设施的日益完善标志着化龙桥国际商务功能区将成为长江上游的国际奢侈品牌消费区域。
红岩精神发源地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
化龙桥不仅承载着老重庆的工业记忆,也是红岩精神发源地。化龙桥辖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岩革命纪念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岩公墓"、虎头岩《新华日报》等。
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座落在重庆市化龙桥龙隐路红岩嘴(现红岩村)13号,1939年初,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在重庆成立。因原有办事处被炸毁,在地下党的帮助下选中了饶国模的“大有农场”,饶国模当即划出地皮供中共修建办公住宿大楼。从此,周恩来、叶剑英、吴玉章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常驻于此,领导和组织整个南方国统区人民群众,进行坚决抗战、争取民主的革命斗争,直到1946年。
▷曾经的化龙桥老成渝铁路桥下就是《新华日报》总馆旧址
《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虎头岩村62号,建于1939年。1939年夏,新华日报社搬迁至此,印刷厂隐蔽在虎头岩下山洞内。1947年被国民党当局查封。2008年4月完成文化修缮工程,现得到妥善保护和管理并对公众开放。
《新华日报》总馆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政治机关报的总部及印刷厂所在地。曾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一个方面军”、在国统区战斗长达九年多时间的“抗战号角”、“人民喉舌”的中共舆论阵地的物质载体,是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历史见证。
画家之村:四川版画发源地
美术界曾有这样的说法:中国当代版画艺术最高成就在四川,而四川版画的发源地则在重庆化龙桥。
半个多世纪以来,数十位经历不同、艺术风格各异的老、中、青画家,在此潜心艺术实践,创作了不少优秀的精品力作。
▷画家之村大院
画家之村的前身是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宿舍,云集着20世纪50年代由延安迁来的画家,包括李少言、牛文、林军、谭学楷、李焕民、吴凡、宋广训、马振声、朱理存、徐匡、吴强年、达瓦、阿鸽、安琳、付文淑、黄德珍、黄玄之等。画家之村见证了他们的创作生涯与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的诞生。
2005年,随着嘉华大桥的修建,享有盛名的“画家之村”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新的“画家之村”现位于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内。
▷画家之村画廊内部
(微渝中)
原标题:十里化龙桥“三生三世”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