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 | 古“巴渝十二景”的美丽 因他的诗句流传于世

06.05.2019  17:51

重庆历史名人馆中王尔鉴塑像

王尔鉴(1703-1766年),河南卢氏人。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乾隆十六年(1751年)调任巴县知县。他十分重视地方文教事业,使巴县文风蔚然兴起。他历经10年辛苦,主持编修《巴县志》,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成书十七卷,并亲自作序。王尔鉴精通诗词书法,办完公务之余,常以探幽揽胜为乐事,其撰诗描绘的古巴渝十二景,成为重庆的著名景观。

德才兼备 勤政爱民

王尔鉴少年聪慧,青年入仕,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及第,任山东邹县知县。《邹县志》记载:“(王尔鉴)在邹六年,有断才,多惠政,尝手一编静坐堂,皇民争讼者即为讯断,士有请业者,反复讲解。”可见王尔鉴为官认真负责,勤政爱民。

邹县有一年大旱,王尔鉴独自前往峄山祈雨,沿途跪拜行礼,他希望感动上天缓解旱灾的虔诚,在民间传为美谈。王尔鉴还在峄山遍植桃树,桃花盛开时形成“峄山红雨”的奇景,他为此挥毫写下绝句《峄山种桃》:

天半峄峰簇锦霞,孤桐老后补桃花。

沃根不用人间水,红雨春风到万家。

雍正十一年(1733年),王尔鉴调任益都(今山东青州)知县。乾隆五年(1740年)九月,调任山东滕县知县。据《滕县志·王尔鉴传》中记载,王尔鉴神思敏捷,勤于政务,整顿公堂,为百姓做实事,谋福祉,使滕州一带四境安宁,百姓安居乐业。王尔鉴善工诗词书画,公务之余常常舞文弄墨,在滕州寄情山水,写下《滕阳山水吟》。

乾隆九年(1744年),王尔鉴改任济宁州知州,离开滕州时,滕州百姓攀辕卧辙,不愿他离开,还在城北四十里处为王尔鉴立感恩碑。王尔鉴在山东各县任职,所到之处政通人和,深受百姓爱戴。

政声清朗 修志有成

乾隆十六年(1751年),王尔鉴被贬为巴县知县,从山东来到重庆。他在《巴县志·卷六》中自称:“河南卢氏,进士,乾隆十六年任,始修县志,乾隆十八年,因公引见代任袁锡夔,二十一年袁锡夔卓异行,见后历署他任,王尔鉴复以营山任兼署巴邑续修县志,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告竣。”说明他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调任营山知县,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又返兼巴县知县,个中缘由并未讲明。

王尔鉴在巴县期间,并未因遭贬谪而意志消沉,而是更加勤勉工作,在巴县任上“以循廉著,课士捐助膏火,公余则征文考献,创修《巴县志》全十七卷,十年而成,擢资州知州,并有政声,尔鉴善为诗工书,诸岩洞多留题咏”。王尔鉴在巴县兴办教育,捐资助学,大大提高了巴县学子的文化水平,促进了巴县的文化发展。一有闲暇,他就走访巴县各地,经10年修成《巴县志》。《巴县志》在历史上共有三部,第一部是王尔鉴编修的,第二部是清同治年间熊家彦主编的,第三部是20世纪30年代向楚主编的,其中以王尔鉴的乾隆《巴县志》最为著名。乾隆《巴县志》详细记载了巴县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风俗人情等。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王尔鉴官复原级,任资州知州,此后又任过合州知州、达州知州。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升任为夔州府知府,当年卒于任上,终年63岁。

王尔鉴一生为官清明,廉洁奉公,不积家私,就像他所作的诗“不争万籁鸣,千载悬峄山”。王尔鉴的才情和人品就如山中的磐石,低调谦逊,又坚毅沉稳,悬于山中,永世受人瞻仰。

诗咏“巴渝十二景

王尔鉴善诗长文、喜好山水,他的诗句,对重庆山水归纳得系统而又全面。在修《巴县志》时,王尔鉴不单凭文献史籍,还亲自踏勘过巴县境内各处风景名胜。“巴渝十二景”,正是他身临其境、细细观察、反复推敲之后,依据原“巴渝八景”重新厘订,再撰诗著文渲染而扬名于世的。

巴渝十二景分别是:

金碧流香 黄葛晚渡 桶井峡猿 歌乐灵音 云篆风清 洪崖滴翠

海棠烟雨 字水宵灯 华蓥雪霁 缙岭云霞 龙门浩月 佛图夜雨

重庆是有名的山城,常年云雾笼罩,风景名胜众多。王尔鉴亲自探访重庆的各处名山好水,对每一处景点都仔细观察,反复揣摩,并分别为其撰诗著文,使重庆山城美丽的自然风光跃然纸上。

比如其中的“字水宵灯”,因长江、嘉陵江在朝天门交汇处的水流,几经曲折相互迂回形成一个酷似“”字的古篆体,故有“字水”之称。而华灯初上时,波光凌照,“宵灯”映“字水”,故名“字水宵灯”。王尔鉴为其赋诗云:

高下渝州屋,参差傍石城。谁将万家炬,倒射一江明。

浪卷光难掩,云流影自清。领看无尽意,天水共晶莹。

赏“字水宵灯”登高为妙,而今在南山“一棵树”俯瞰,璀璨映月的双江灯火尽收眼底。

原标题:清代文化名人(一):王尔鉴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