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8重庆文化和旅游 十个关键词勾勒“诗与远方”
2018年伊始,重庆凭借独具特色的城市颜值和气质,迅速成为国内外最热门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
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发展,加快实施《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并召开了首届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10月,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全市文化旅游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关键性的第一步。在这块“新的牌子”的聚合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正式拔锚启航。
……
2018年,对于重庆的文化旅游系统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经历了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在2019年全市文化旅游工作会议召开之际,我们尝试用10个关键词来回望和梳理2018年重庆文化旅游发展成果。
关键词1 深化改革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适应新的市场形势,2018年,我市在推进文化旅游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其中,“最大动作”莫过于机构改革,挂牌成立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和旅游工作寄予的厚望,凸显了市委、市政府对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与此同时,为优化行业管理,我市文旅系统还加快推进了行业领域“放管服”改革。例如完成区县文化网审平台标准化建设,实现全市上下“一套标准”;全市旅行社设立审批和导游证核发实现“网上办、一次办”等。
此外,为了更好开展文化旅游市场的服务管理工作,2018年,我市文化和旅游系统还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加强演出活动市场监管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建设工作。
关键词2 文艺创作
按照打造文化强市的要求,2018年,我市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挖掘巴渝文化、抗战文化、三峡文化等丰富资源,全力提升重庆文艺创作能力,实现数量上的飞跃、质量上的攀升。
在舞台剧方面,川剧《江姐》、京剧《天路彩虹》、话剧《红岩魂》《其香居茶馆》、歌剧《尘埃落定》、跨界融合舞台剧《大禹治水》成功首演。舞剧《杜甫》获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
影视作品方面,《突击再突击》《娘亲舅大》《回家的路有多远》《海棠依旧》《风云年代》相继登录央视掀起“重庆造”电视剧播出热潮。其中,主旋律电影《幸福马上来》创造全国类型电影票房之冠。
另外,我市在曲艺、杂技、魔术等艺术创作领域方面也成果丰硕,涌现了不少匠心精品。
关键词3 旅游升级
按照我市打造旅游产业升级版的要求,2018年,重庆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把打好“三峡、山城、人文、温泉、乡村”五张牌作为全市旅游工作的主抓手,集中发力、集智攻关,以旅游股权投资基金为引导,以国际化和智能化为驱动,以优惠政策、优秀人才和优良环境为保障,做大做强世界温泉谷、长江三峡国际旅游集散中心、重庆都市旅游和立体气候四季康养四大项目集群,打造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带动性的世界级旅游品牌,牵引推动全市旅游发展提档升级、提质增效。
其间,我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持续有序推进,全年累计完成27家A级旅游景区创建评定和8家星级酒店评定工作,被世界旅游及旅游业理事会(WTTC)认定为2018年全球旅游增长最快的10个城市之首,并在2018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中排名第二。其中,李子坝、洪崖洞、解放碑、长江索道等景区一跃成为“重庆都市旅游”的代名词,洪崖洞进行了全方面的智慧景区建设,长江索道成为全国第三大人气景区。我市组织实施的“山水之城、美丽之地”了不起的城市·重庆,荣获今日头条2018全国大型城市营销金奖。
关键词4 城市气质
为精准对接全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我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启动实施了城市美誉度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以文旅融合的方式,持续提升城市颜值和气质。
2018年,重庆一大批文化旅游项目加速建设。其中重庆音乐厅规划选址顺利推进;重庆大轰炸纪念馆建设启动规划论证;国际马戏城一期建成投用、二期完成方案设计;7条传统风貌街区保护利用项目加快推进,南岸区龙门浩首开区对外开街;倾力打造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品质提升工程等。
“硬件”过硬,“软件”也不能少。2018年,我市成功举办第九届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世界大河歌会、“三峡明珠·璀璨平湖”旅游文化灯光秀、西部动漫文化节、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长江三峡(巫山)红叶节暨神女杯艺术电影周、中国首届温泉与气候养生旅游国际研讨会等重大文化旅游节会60余场,提升了城市人文气质和美誉度。
关键词5 公共服务
2018年,我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文化旅游类公共服务取得新进展,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文化方面,全年组织开展流动文化进基层活动3.3万场次、全民阅读活动6000场,全市乡村文艺会演、戏曲曲艺大赛、阅读之星诵读大赛、广场舞大赛等品牌群艺活动精彩纷呈。此外,还提档升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加大全市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等。
旅游方面,依托信息技术,建成了全方位全时段提供重庆旅游信息资讯服务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并打造了包括观光巴士、各级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汽车营地、运营游轮游船、运营低空旅游飞机等水陆空一体化旅游交通格局。同时,还持续推进“利剑行动”和“不合理低价游”、“一日游”、“两江游”、“三峡游”等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此外,深入开展和推进乡村文化旅游振兴和扶贫工作,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和“巴渝人家”品牌体系建设,其中乡村文化遗产资源底数基本摸清,酉阳车田乡“三变”改革和旅游度假区示范点建设也在积极推进。
关键词6 市场活力
北碚区温泉健康小镇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当当书店全国首家旗舰店落地重庆、西部地区首个纪录片产业基地——重庆纪录片产业基地揭牌启用……
2018年,我市举办了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协作推进签约仪式、文化和旅游部产业项目服务平台第十二期产业精品项目交流对接会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重点项目签约仪式、全球旅行商大会、重庆国际旅游交易会等一系列文旅招商活动,吸引了一批重大文旅项目落户重庆,形成了顶尖企业扎堆我市发展文化旅游业的火热局面。
数据显示,2018年我市文化产业企业注册数超11.5万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5.5%左右;全市55个涉旅重点项目有序推进,预计实现旅游总收4234亿元,增速30%左右。
关键词7 新闻广电
新闻出版及广播电视是我市当前重要的文化阵地。2018年,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都驶入到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快车道。
新闻出版方面,品牌期刊、重点学术期刊和社科名栏建设三大工程深入推进,报刊融合发展速度加快,区县融媒体中心、重庆日报中央厨房公共稿库建设深入推进。其中,重庆大学出版社荣获最佳学院出版奖,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转型升级综合指数排名全国第一,华龙网集团获批从事网络出版服务。
广播电视方面,深入实施舆论引导能力提升工程,开办栏目节目252档,主流媒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同时,创新开展频率频道品牌化建设试点,持续深化区县广播电视台标准化建设,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加速媒体融合转型重构,成效显著。
关键词8 文化遗产
为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8年,我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全年实施革命文物、抗战遗址、石窟寺及石刻、三峡后续文物、大遗址、巴渝古建筑等重点文物保护项目157个,其中,民国政府警察署旧址、重庆建川博物馆、法国水师兵营旧址等成为都市旅游新热点。
另外,新建成开放博物馆9家,新增国家等级博物馆5家,全市博物馆总数达100家,历史、革命、抗战、工业、自然五大博物馆群更加健全,钓鱼城、白鹤梁申遗步伐也在加快。
非遗方面,20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总数达到60人;52个、54个单位分别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总数分别达到87个、109个。
关键词9 对外交流
重庆旅游推介会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精彩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新年倒计时庆典;重庆文化代表团赴葡萄牙和美国参加“欢乐春节”活动;“2018重庆文化旅游日”活动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成功举行……
以建设文化强市、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打造与内陆开放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和旅游开放格局,2018年,重庆开启了常态化的文化旅游境外推广营销,全年参与各类国际活动、开展专题文化旅游推广营销活动40余场。重庆入境旅游市场不断拓展,入境游客不断增多。2018年全市预计接待入境游客388.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1.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3%和11.9%。
为了实现营销常态化,我市还建立了旅游国际传播中心,积极筹建重庆国际旅游文化交流中心,成立10个重庆旅游境外推广中心和形象展示店,“1+N+X”文化旅游外宣平台逐步形成。
关键词10 政策保障
2018年,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支撑,为打造重庆旅游业发展升级版和文化强市保驾护航。
其中,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填补了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历史建筑保护的立法空白。另外,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项目、税收、用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保障,市财政设立市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旅游方面,市委、市政府加快实施《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16项配套方案同步印发执行,“1+16”旅游发展政策体系全面成形并落地推开,《全市旅游管理工作考评实施方案(试行)》在主城区试点推行,全市上下齐抓共管、一体联动、合力共促旅游业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此外,我市拟订《加快推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文化旅游行业培训30余期次,并通过以赛促训,一大批文化旅游服务技能人才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