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时代 重庆新答卷”|美丽环境绘就重庆乡村的绿色振兴图
航拍巫山县曲尺乡一角。曲尺乡曾经土地石漠化现象严重,生态治理后,这里青山环绕、碧水如画。新华网 耿骏宇 摄(资料图)
新华网重庆9月26日电(李华曾 陈雨)累计创建市级美丽宜居乡村1239个、最美庭院7.8万户;完成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修复;石漠化土地近五年减少逾三成,减少面积超20万公顷……
这是重庆探索通过生态治理扮靓乡村的一组数据。
生态振兴承担着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功能。如何通过生态治理助力乡村振兴?近日,新华网走访了梁平、巴南、巫山等多个区县,从矿山修复、石漠化土地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多个维度,解读重庆乡村如何依托生态治理实现“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
航拍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新华网 耿骏宇 摄
矿山修复
荒山“披绿生金”
秋日,位于重庆市梁平区的明月山百里竹海细雨蒙蒙,竹影婆娑。在竹海旁的竹山镇猎神村,几家民宿纷纷开始忙碌。“国庆临近,游客越来越多,我们要提前准备。”一家民宿的负责人说。
猎神村早年石膏矿富集,鼎盛时期,这个村子有矿企20余家。然而,过度开采很快让这里白灰漫天、河道断流,山体、植被遭破坏。
如何让猎神村重回满山苍翠?“我们关停矿山,在这里划出生态保护区,利用矿山塌陷积水区建设多功能小微湿地,同时在湿地种植莼菜、慈姑、菱角等10多种水生经济作物。”竹山镇副镇长丁红云说。
生态环境恢复后,猎神村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组建猎神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建立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营模式发展乡村旅游,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生态饭”,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2019年,猎神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猎神村人均收入由2010年的6952元提升到2019年的26756元。去年,猎神村吸引区内外游客80余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47亿元。
在重庆,废旧矿山“披绿生金”展新颜的故事还有很多。在中梁山,煤矿群变身为“城市绿肺”,矿坑分别改造为公园、花园和果园,提升当地居民幸福感;在铜锣山,矿坑成了镶嵌在山间的蓝色湖泊,吸引游客前来打卡……
据悉,长江干流重庆段及嘉陵江、乌江等主要支流10公里范围内的废弃露天矿山,共涉及万州、江津、忠县等26个区县,面积2214公顷、废弃露天矿山图斑914个。目前,重庆已全面完成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修复,抚平大地“伤疤”,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此外,重庆还将废弃矿山治理与生态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产业发展等相结合开展综合治理,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宜水则水,促进产业转型,逐步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巫山县曲尺乡,村民正在修剪脆李树。新华网 耿骏宇 摄(资料图)
石漠化治理
石头缝里生“新绿”
秋分已过,行走在巫山县曲尺乡的村道上,只见村民们正忙着对脆李树进行管护,成片的脆李树成林,依旧满眼碧绿。
今年32岁的彭斌是当地的脆李种植大户。以前,彭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在工地打工。如今,彭斌家种植的脆李面积达10亩,预计能收入60万元左右。
曲尺乡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土地曾经石漠化现象严重。为了让农民增收致富,同时控制长江两岸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曲尺乡按照巫山“生态立县”战略,依托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三峡后续工作等重点工程,大力开展生态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
如今,曲尺乡建起了以巫山脆李、纽荷尔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和以三角枫、紫薇、樱花为主的特色生态景观林,基本解决全境绿化断档、天窗问题,初步形成以低山河谷生态经济林、中部生态景观林、山脊生态防护林为主的“三带”建设格局。
曲尺乡还对村容村貌进行了升级改造,原先的危房变成了一栋栋排列整齐的民居。村里发展了乡村旅游,帮助村民致富增收。“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返乡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相信在农村一样大有可为。”彭斌说。
位于巫山县曲尺乡的村民新居。新华网 耿骏宇 摄(资料图)
曲尺乡的绿色崛起是重庆积极治理石漠化土地、探索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重庆是全国8个石漠化严重发生地区之一。近年来,在石漠化治理中,重庆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造林模式,积极发展干果、香料、中药材、水果种植业基地及森林旅游业,助推武陵山区、秦巴山区成片脱贫增收。
武隆区大力发展甜柿、脆桃、笋竹等极具地方特色且经济效益突出的经济林,规模已超5万亩;秀山县发展金银花产业,目前种植规模已超过21.3万亩,鲜花产量近4.5万吨,产值超过8亿元……当前,一大批特色种植业基地从以前完全裸露的石头山“长”出来,让三峡库区的石漠化土地生“新绿”。
来自重庆市林业局的数据显示,根据最新石漠化监测初步结果,重庆石漠化土地近五年减少逾三成,减少面积超20万公顷。
航拍巴南莲花街道大中村中坝岛。新华网发(谢智强 摄)
严守生态红线
蔬菜村“种”出别样风景
江滩边,芦苇摇曳,绿草如茵;岛上,蔬菜基地种满各色瓜果蔬菜,色彩斑斓;村落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里是位于重庆市巴南莲花街道大中村的中坝岛。岛上拥有4500亩专业化蔬菜基地,高峰时,这里每天向主城区供应250余吨新鲜蔬菜,是名副其实的“江上菜篮子”。
一个位于长江的江心岛如何做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兼顾?大中村的做法是从源头减少污染。村里取缔了所有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同时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鼓励村民充分利用农家肥,并做好农膜、农资包装等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处理。
三峡水库水位周期性涨落,在中坝岛175米水位线以下,形成了超过500亩的消落带和湿地。为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的影响,岛上还明文规定:175米水位线以下区域,严禁任何生产活动。
巴南区农委特色产业科工作人员王传华介绍,岛上还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时硬化村道、规范农家院落等,让村落“颜值”更高。
村民廖承清说,如今,岛上极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游玩。
严守生态红线,中坝岛蔬菜村“种”出了宜居、宜业的别样风景。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重庆划定了2.0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4.82%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区。重庆将国家级和省级禁止开发区域,具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以及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敏感脆弱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此外,重庆还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强力推进,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断推动人居环境美起来,推进乡村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累计创建市级美丽宜居乡村1239个、最美庭院7.8万户。
生态治理扮靓乡村。如今,在重庆大地上,越来越多的村庄正立足自身优势,打造产业村、艺术村、乡村旅游等特色村,走出了一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融合的路子,真正把美丽环境变成了“美丽经济”。
编辑: 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