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周志祥 提出“桥梁面相学”的创新先锋
周志祥教授指导研究生做试验。(本栏图片由市教委提供)
本报记者 匡丽娜
依据大桥桥面形态的变化,来判断桥梁结构近期安全状况——这便是重庆交通大学教授周志祥依据中医面相变化诊病理念,提出的“桥梁面相学”。
“从桥面形态变化获知桥梁安全状况,必须要有量化的科学依据。”周志祥解释,如果桥梁结构发生变化,必然导致结构的位移状态发生变化,也就导致桥面形态发生变化。因此,从理论上说,桥梁结构的状况与桥梁面相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目前,周志祥正承担重庆市科委重点应用开发计划项目“BP桥梁安全巡检车”的研究,力图将“桥梁面相学”应用于实践。
事实上,横张预应力、八字形刚架拱、悬挑结构复合道路、裂缝仿生监测、钢箱-砼组合拱、桥梁面相学、钢桁-砼组合桥……这些专业术语,都与周志祥的教学息息相关。作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周志祥早已被人们誉为“科技创新先锋”。
20世纪80年代,周志祥教授提出并研发了“预弯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成功地应用于德阳旌湖大桥等3座桥梁中;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并研发出“横张预应力混凝土梁”,成功地应用于渝长高速公路红槽房大桥等6座桥梁。
2000年左右,周志祥教授针对常规混凝土拱桥施工安全风险大的突出问题,提出并研发“由立柱竖转形成的预应力砼八字形刚架拱桥”,成功应用于渝邻高速公路古路中学立交桥;他提出的“混凝土结构裂缝仿生监测技术”,则成功应用于重庆马桑溪长江大桥等10多座桥梁的裂缝在线监测。
30多年来,周志祥教授一直奔波在办公室—教室—实验室—桥梁工地之间。他先后主持完成了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交通运输部及重庆市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