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实现库区增绿与农民增收双赢

22.05.2015  11:06
      关于保护生态,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很多地方只追求金山银山,忽视绿水青山,导致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人们把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对立起来,将绿水青山视为包袱和负担,认为大山是造成落后的根本原因。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真的对立吗?事实并非如此。这次“共建库区生态屏障记者行”活动打开了观察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建设的一扇窗。奉节在荒山种了6.5万亩油橄榄,可使农户每亩收益超6000元;万州在库区消落带165—175米栽种中山杉,有望形成一个近万亩的生态经济带;忠县引入深加工企业,柑橘皮渣“变废为宝”成了“抢手货”;云阳在消落带建生态植物篱;巫山建水池铺水管引水上山,7万余亩林地“饮水”无忧……在整个库区生态屏障建设过程中,库区不仅实现了增绿,农民也实现了增收。
      这些生动实践是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改变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观念。路走对了,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也就是说,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屏障,不仅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使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的生态效益,也能解决好农户增收的民生问题,两者完全可以完美结合。
      观念转变了,民生改善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也会随之提升,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这反过来也会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守着“绿色银行”不能致富将成为过去,农民增收了干劲也就足了,这样,就能凝聚更大的力量来保护三峡库区。显然,给库区增绿和让农民增收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通过近年来的建设,三峡库区林地面积不断增加,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富民产业迅速崛起,生态建设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就是很好的例证。
      要大力释放生态效应,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观念,释放绿水青山潜藏的价值,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这样,绿水青山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让人高兴的是,绿色发展已成为库区发展的底色,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认识到,优美环境、良好生态本身就是一种“比较优势”,是走上科学之路的重要体现,是衡量发展品质的重要指标。摒弃唯GDP论,充分释放环境对推动生产力的推动力作用,正在成为一种潮流。
      中央在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中提出建设绿色生态走廊,重庆先后提出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出台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当前库区生态屏障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要看到,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仍较为脆弱,建设库区生态屏障的任务依然艰巨,还有很多难点需要突破,还有很多短板需要补齐。这需要我们继续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探索符合生态与产业并进、增绿和增收双赢的科学发展模式。

      链接:http://cqrbepaper.cqnews.net/cqrb/html/2015-05/22/content_18384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