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巫溪安阳村的李子“出山”了

17.07.2017  12:11

 

本报记者 龙丹梅/文 谢智强/图

     

  七月十三日,巫溪县徐家镇安阳村村委会,村民将自己采摘的李子装筐。

 

      七月十三日,余治平与他的母亲看着李子丰收满心欢喜。

       

七月十三日,工作人员在巫溪县鑫序农业公司的冷链运输车上搬运李子。

   

  七月十三日,吴昆仑尽管采摘方式不对伤了李子,但仍然领到了钱。

      七月十三日,工作人员正在记录余治平(中)的李子重量。

      提起巫溪青脆李,也许很多人没听说过。其实,这“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青脆李,有着皮薄肉脆、汁多味甜、采摘期长等特点,刚在全国优质李鉴评会上获得了两项金奖。目前,青脆李已成为巫溪27个乡镇、126个村的增收致富产业,巫溪也因此成为重庆第二大李子基地县。

      但这项脱贫富民产业,目前却面临三大难题:一是巫溪青脆李公共品牌尚未树立;二是几项关键核心管护技术还未掌握;三是丰产后销路不明朗。

      为此,本报“跟着党报去扶贫——重庆日报新闻扶贫大型公益活动”第二站选定巫溪县徐家镇安阳村,当地的一个青脆李种植大村。

      7月13日早上8点,一辆冷链运输车停在了巫溪县徐家镇安阳村村委会门口。不一会儿,一个个背着李子的村民便从绿油油的李子林里探出头来,在公路边站了长长几排。

      冷链运输车归巫溪县鑫序农业公司所有。今年初,在巫溪县农委的“牵线”下,这家公司与安阳村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以每公斤6元的保底价“打捆”收购村里的李子。这是安阳村自2015年初发展青脆李产业以来第一次有人上门收购。

      有李子要卖的村民来了,地里李子还没熟的村民来了,甚至还未开始种李子的村民也来了,大伙儿的目的只有一个——看看这李子是不是真能变成钱!

      贫困村将李子确定为增收致富产业

      安阳村位于徐家镇西北角,村子位于海拔400—1500米的大山里,与湖北省竹溪县接壤。2015年,该村327户、1200人中有50户为贫困户,贫困发生率近30%,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安阳村穷,主要在于不通路。过去村民们要卖头肥猪,得雇上十个劳力,轮换着扛4个小时下山,肩膀都要脱层皮。三社四社海拔高吃水难,遇到打天干(干旱)时村民得排队等水,一天下来,身强力壮的能挑桶水回家,身体瘦弱的只能等别人挑完后,舀几瓢残水回去。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安阳村的出村道路得以硬化,又新修了农饮池、山坪塘、人行便道等,基础设施大变样。村民们靠着养猪、养羊、养土鸡和外出务工的收入,2015年便实现了整村脱贫。

      尽管“”了贫困村“帽子”,但村里仍缺乏持续稳定的增收主导产业。特别是种植业,村里人仍然靠着传统的“三大坨”(洋芋、红苕、包谷)为生。

      2015年初,结合巫溪县整体产业布局,安阳村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一社二社发展了1000亩青脆李。村里开了四次动员会,一再给大家算账——李子两年试果,五年丰产,丰产后,每亩平均产量3000斤以上,即使每斤只卖1元钱,一亩地产值也可达3000多元,远远高于种植传统的“三大坨”。县里为了调动大伙儿的积极性,树苗免费发放不说,成活后政府还要发放补贴。

      消息一出,村民们都争着领苗子回家。

      村民宁为包谷施肥,不给李子剪枝

      这不要钱的苗子是领了,但领回家后的待遇却大不相同。

      余治平、刘培先等几个积极分子领了树苗便按要求回家好好种下了,但也有村民领回苗子后转个背就送了人。安阳村支部书记沈维平就在下村的路上遇到过好几次村民把苗子送人的事儿,每次他都拦下来,把苗子送回去,再给村民苦口婆心做工作。

      “办法都想尽了,还口头吓过他们毁一棵苗子罚款10块钱,就是怕这来之不易的树苗给毁了。”沈维平说。尽管如此,多数村民对种李子还是没信心。

      其实,大伙不是懒,只是担心李子卖不出去。二社的梁举清对前来劝他种李子的社长余强轩说:“邻镇有人种油桃,后来卖不出去全部倒进了沟里。这李子如果种出来卖不出去,到时我全家难道不吃粮食,吃李子?

      按当地产业扶持政策,李子成活通过验收后,就可以领取补贴了。也有人领了补贴后就把苗子拔出来,腾出地来种包谷洋芋。

      为了增收,村里号召大家在李子地里套种洋芋、红苕、黄豆等矮科作物,但包谷这种与李子树争光的高秆作物却是技术人员明确不能套种的,可部分村民根本不听。村民陈孝龙在李子地里种满了包谷,由于对包谷精心管护,包谷长得比李子还高。就在收李子的前几天,他生怕李子影响了包谷的长势,竟用绳子将李子树的枝条扎成一堆,中间的李子全都腐烂了。

      “大多数村民要亲眼看到李子变成了钞票,才对发展青脆李有信心。”沈维平说,今年是李子挂果第一年,产量不高,因此还不愁销。但到了明年、后年,如果李子真卖不出去,村民们就会对这项产业彻底失去信心。

      其实,全村李子进入丰产期后,年产量将达到1250吨,到时销路到底有没有问题,沈维平心里着实没底。

      村里老弱居多,管护技术都成问题

      冷链车进村收购李子,李子终于有希望变成现钞了!这无疑给村里的农户打了支强心针,大伙终于在李子上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但在李子种植过程中,还有道迈不开的坎。

      种李子在安阳村是新鲜事儿,大伙儿都不懂技术。村里开了两次技术培训会,除了几个积极分子外,其他人根本不来。即使来了,在家的多数是老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差,普遍表示听不懂。

      冷链车进村当天,村里一早通知了一社李子已成熟的农户来开采摘培训会,告诉大家采摘时要轻拿轻放,还要留住表面那层保鲜用的果粉,否则人家不收。72岁的龙金银开完会回家后,拿个筐子摘了20多斤李子。摘完后,她用抹布一个个将李子上的果粉抹得干干净净再来卖,结果一个都没卖掉。一问才知道,老人在培训会上听了半天,只听懂了“今天卖李子”五个字。

      说话间,二社的吴昆仑也背着十多斤李子来卖,负责收李子的工作人员一看,李子不但没了果粉,还满是裂口,坚决不肯收。吴昆仑辛苦了半天,一个李子也卖不出去,老头脖子一扭、青筋绽起,便要骂人。一了解,才知道当天他没来参加培训,自己背了个背篼,摘一个往背篼里扔一个,殊不知这青脆李皮特别薄,全给摔得裂了口。

      “在山高路远的山区,只有优质的农产品才有希望‘出山’。”徐家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文家斌说,以李子为例,品质好的李子三分在种,七分靠管护。管与不管,管护得好与不好,差别很大。

      村民余治平不惜力,管护好,他的李子树两年便长到了碗口粗,成熟前就被人以每斤4元的价格订下了。而有的村民不肯管,两年过去了,李子才长到了两三指粗。

      文家斌说,为了解决李子的管护难题,巫溪县农委把青脆李产业纳入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安阳村的10多名村民进行集中培训,再由他们为种李子的村民进行修枝、剪形、刷白、打药等技术服务。但追肥和日常管护仍需村民自己动手。

      “目前我们有两项技术难题亟待解决。”文家斌说,一是褐腐病。这是一种李子成熟前发生的病害,今年严重影响了安阳村李子的产量。二是裂果。今年入汛以来雨水偏多,几场雨一下,临近采摘的李子因吸饱水分而裂了口。仅这两项,就导致安阳村今年李子减产达50%以上,原本预计能收7万斤的李子减产为3万斤。

      种李子仍是村民脱贫增收的希望

      尽管今年李子树因受灾减了产,但种李子仍是安阳村村民们增收致富的希望。

      一社贫困户向厚玉患有乙肝,丈夫也有结核病,干不得重活。大儿子在外打工挣的钱,既要为父母治病,还要供妹妹读初中,一家人的希望全在这15亩李子上。

      去年,向厚玉家的李子试挂果,共结了一两百斤。在外打工的侄女开了个微店,向厚玉就挑选了些精品李子,让侄女通过快递卖到了广州、北京等地,100多斤李子竟然卖出了2000多元,这让向厚玉一家十分惊喜。今年向家的李子预计能收3000多斤,在村里就能卖上1万多元。“照这样下去,15亩地后年丰产后能产李子4万多斤,即使1斤只卖1元钱,一年也能收入4万多元。”向厚玉说,这样,一家人看病读书就不再愁了。

      二社贫困户韩明珍一家7口人,父母常年生病,夫妻俩只能在家照顾老人。三个孩子中有两个在读书,二儿子今年还考上了大学。为了挣学费,二儿子高考一结束便出门打起了暑期工,当妈妈的十分心疼。冷链车进村当天,她背了165斤李子来卖,拿到了495元,她盘算着:今年还能收上两三千斤李子,再卖个六七千元,加上之前省下的钱,便勉强能凑够儿子的学费了。

      当天,毁李子保包谷的陈孝龙摘下了树上仅剩的300多斤李子,卖了1000多元,当场后悔不已,赶紧挑了担农家肥去给李子追肥。陈孝龙说:“为了一亩地五六百斤包谷毁了几百斤李子,这账算起来不值。今后一定好好学管护,专心种李子!

  链接: http://epaper.cqrb.cn/html/cqrb/2017-07/17/006/content_173945.htm

(重庆日报017 年 07 月 17 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