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留住更多蓝天、青山和绿水

05.03.2015  17:06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奉节)白帝城。
(本报资料图片)
全国人大代表谢德体。
记者 梅垠 摄

全国人大代表唐洪军。
记者 梅垠 摄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潘复生。
记者 熊明 摄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张洪。
记者 熊明 摄
主持人:
    本报记者 罗静雯 李幸 戴娟  嘉宾: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 谢德体
    全国人大代表、市农业科学院院长 唐洪军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潘复生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市林业局副局长 张洪
    这两天,北京的天空一片湛蓝,阳光明媚,吸引了不少代表委员的目光。从“APEC蓝”到“两会蓝”,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是各界热议的话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纷纷建议完善思路、细化举措,真正保护好生态环境,留住更多蓝天、青山和绿水。
    谢德体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谢德体表示,重庆市委去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八个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思路非常清晰。其中提到要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市耕地、林地和森林面积分别不低于3300万亩、6300万亩和5600万亩:“做到这一点才能保护生态系统、优化生态格局。而保护生态系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
    谢德体认为,重庆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将全市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域,就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有力举措: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这3个功能区域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要求做到有序开发。而渝东南地区定为生态保护发展区,渝东北地区定为生态涵养发展区,这两个功能区域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重点是做好三峡库区、山区林地等环境敏感区域的保护工作。同时禁止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天然林、居住区、医疗文教区等环境敏感区内建设工业项目。“通过划定生态红线,为全市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唐洪军
    构建循环农业生态系统
    长期从事农业科研的唐洪军表示,目前我国保障农产品供给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存在一定的现实冲突:“要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就应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循环农业生态系统,进而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他举了个例子:市农科院曾在璧山县丁家镇推广“稻菜轮作少免耕种植技术”,即同一块田上半年用于种植水稻,下半年水稻收割后的“闲田”用于种植蔬菜,每年如此循环。这一循环模式可大大减少工序流程:“水稻收割时,农户将谷草留于田中,然后用旋耕机翻田将谷草和土壤混合在一起,既可有效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粮食与蔬菜产量,又使土壤肥力大大提高,下茬种植水稻基本不用施肥,减少了化肥施用量,也延长了土地的使用寿命。
    唐洪军说,据测算,新技术引入以后,丁家镇水稻平均增产5%,最高亩产量达到700多公斤;儿菜增产10%,最高亩产量超过3吨。“今年我们会向更多区县推广这种循环生产模式,进一步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农村生态建设的深度结合。
    潘复生
    加快推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
    “环评制度对保证环境质量至关重要。”潘复生认为,保护生态环境亟须用制度来硬性规定。在过去20多年中,全国建设项目环评通过率达99%,与同期水、空气以及土壤环境问题集中显现形成强烈反差。但环评公信力及其发挥的作用与预期目标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现行的环评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环评程序没有取得预想效果、设计上没有将环评制度作为独立程序、对违反环评义务的法律制裁较轻、管理部门重审批轻管理等问题。
    他建议可借鉴深圳市南山区“环评备案制”经验,将环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对于一般性建设项目实行备案,主管部门着重审批污染较重行业的项目、区域开发项目,加强政府重大决策规划的环境影响论证。对已备案的项目、已在市场监管部门登记但未向环保部门申报的项目以及审批到期的建设项目,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潘复生说,另一方面要整合环评行政许可职能,比如取消相关部门的水土保持方案、地质灾害评估行政许可,将水土保持方案、地质灾害评估、生态影响等相关内容并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建立由环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会审制度。同时还应加大对环评违法行为的制裁力度、改革环评程序、建立和完善建设单位、环评机构的环评信用制度,并加强监督,共同为生态环境护航。
    张洪
    建立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机制
    “三峡库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国家战略性淡水资源库,在生产国家必需的生态产品方面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张洪一直很关注环保问题,在他看来,要激励人们从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可或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推进三峡水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发展。
    为此张洪建议,要明确生态补偿责任主体,确定生态补偿的对象、范围,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者要承担环境外部成本,履行生态环境恢复责任,赔偿相关损失,支付占用环境容量的费用。生态保护的受益者有责任向生态保护者支付适当的补偿费用。
    “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机制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目前仅限于理论探讨阶段,缺乏经过实践检验的生态补偿技术方法与政策体系。”张洪认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省区市开展试点工作很有必要,其目的是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标准,以及资金来源、补偿渠道、补偿方式和保障措施,为建立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经验。

    链接:http://www.cqrb.cn/html/cqrb/2015-03/05/004/content_883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