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让矿山绿起来 让群众富起来

20.10.2017  10:33


      10月19日,万盛经开区青年镇湛家村。村民李志荣趁着雨后初晴,来到自家的柚子林里查看柚子长势。“成熟的时候,一个柚子能长到六七斤重哩。”李志荣满心欢喜。
      以前的湛家村,由于地处采煤沉陷区,地面沉陷、地表水渗漏、缺少植被覆盖的山坡石漠化趋势加剧。如今,经过矿山生态修复,这里已是满目苍翠、花果飘香了。
      治理生态环境 打造美丽乡村
      曾享有“西南煤都”盛誉的万盛,在历经70多年的煤矿开采后,不少地方都和湛家村一样,因地下采煤而致地表塌陷,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今年4月12日,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在向重庆反馈督察意见时提出,重庆自然生态保护有待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修复力度不够。
      重庆在《重庆市关于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实施方案》中提出,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
      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林局造林科科长陈敏告诉重庆日报记者,由于地处矿区,以前南桐、青年和关坝这三个镇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森林覆盖率不足30%。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万盛于去年开始实施“南(南桐)青(青年)关(关坝)生态经济走廊”建设项目:在山顶和山腰土壤贫瘠、耕作条件恶劣的区域选择香樟、刺槐、马尾松等优良乡土树种,营造生态林,恢复森林植被;在山脚耕作条件好的地方、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前提下,由业主牵头引种蜜柚、水蜜桃、花椒等经济林树种。截至目前,“南青关生态经济走廊项目”已完成植树造林面积约1.5万亩。
      “以前的湛家村,晴天是煤灰飞扬,雨天是污水流淌。”青年镇副镇长张华先说,受益于“南青关生态经济走廊项目”,如今的湛家村已成了绿树繁花掩映的美丽乡村。
      贫困村变身微企创业园
      位于渝黔交界处的关坝镇凉风村,是典型的“因煤而兴、煤枯而衰”的乡村。
      近年来,随着地方煤矿全部关闭,大量煤矿工人失业,凉风村经济衰退、群众生活困难,成为市级贫困村。
      “最多的时候,镇里有大小煤矿100多家,在凉风村就有4家。”在凉风村已经关停的昌隆煤矿前,关坝镇宣传委员陈劲介绍,面对产业转型和生态修复的双重压力,关坝将采煤沉陷综合治理、经济转型发展和精准扶贫相结合,打造以渔村自然风貌和民俗文化作为重要景观的凉风村微企创业园。
      为此,关坝镇累计整合资金2.05亿元,全面改善凉风村基础设施,新修沥青路面23.5公里、改扩建村社道路9公里,修建步道38公里;新建水站1座,改建人畜饮水池26口、2850立方米等。
      此外,凉风村在海拔550米以下的平坝建成了600亩生态鱼养殖区,在海拔550米至800米山腰建成了2000亩伏淡季水果采摘区,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间规划打造休闲度假区,森林覆盖率由此前的不足30%提高到了83%。
      截至9月底,凉风村今年已接待游客2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400万元。
      建设三大水利工程解决缺水问题
      在青年镇板辽村,总长度近10公里的鲤鱼河引水工程引水隧洞已经全线贯通,正在进行最后的砂浆打底作业。
      “鲤鱼河引水工程是引调鲤鱼河河水进入板辽湖囤蓄、保障煤电化园区供水、兼顾农业用水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鲤鱼河引水工程现场负责人介绍,该工程引水隧洞起于万盛石林镇鲤鱼河下猪喉峡谷,止于青年镇板辽湖,长9310米,开挖掘进总长度9928.47米。
      为什么万盛要如此大费周折,打通一条近10公里的隧洞,引鲤鱼河的水到板辽湖呢?
      “板辽湖所在的青年和关坝片区,是采煤沉陷较为集中的区域,长期严重缺水。”张华先告诉记者,板辽湖是这一片区的主要水源,但95万立方米的库容无法满足周边区域逾5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和近4万亩田地的灌溉需求。鲤鱼河引水工程投用后,每年可向板辽湖供水1500万立方米。
      据了解,万盛境内的采煤沉陷区及矿区面积达150多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27%。近年来,万盛相关部门联手开展受损矿山植被恢复治理,已恢复矿山植被2.1万亩,昔日光秃秃的矿山变成了翠绿的青山;治理河道60.6公里,建设青山湖、白龙湖、板辽湖等三大水利工程,改善了生态环境,部分解决了采煤沉陷区缺水问题。


链接: http://epaper.cqrb.cn/html/cqrb/2017-10/20/013/content_183284.htm

(重庆日报2017 年 10 月 20 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