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黔江蚕桑产业跨越发展

10.04.2015  09:28



      拥有4000多年历史的蚕桑产业,是我国传统农业的重要支柱。蚕桑文化更是被誉为“中华文明的起点”。
    地处武陵山腹地,被纳入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黔江生态环境绝佳,是蚕桑产业发展的一方沃土。近年来,黔江将蚕桑产业作为全区三大农业骨干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打造。全区紧扣退耕还林政策等契机,不断将整条产业链做大做强。
    2014年的统计显示,黔江全年收购蚕茧7.6万担,蚕茧产量居全市第一,再次实现了蚕茧增产、蚕农增收的双赢目标。
    A、栽桑养蚕富百姓
    刚刚过去的2014年对于黔江区濯水镇蒲花居委6组的谢凤霞而言,是一个丰收年。谢凤霞全年养蚕260张,年养蚕单产36公斤/张。产茧总量9366.6公斤,收入35.1万元,产量与产值同比分别增长27.7担和6.8万元,蝉联黔江“产茧状元”。去年底,谢凤霞作为全区蚕桑生产工作“产茧100担以上户”先进个人,受到黔江区政府通报表彰。
    来自黔江区林业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黔江计划栽桑8000亩,调运良桑苗596.375万株(其中:强桑215.425万株),验收合格栽植面积7444.6亩,占计划面积的93.1%。全年养蚕发种105920张,产茧76136担,收购总额1.38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7.8%、5.6%、11.3%,保持了发种产茧的继续上升趋势,全区共有养蚕户19835户,户均收入6935元,实现了蚕茧产量和蚕农收入“双增”的目标。
    B、科技引领大发展
    蚕桑产业并非黔江传统支柱产业,其产业体量在10多年前还位列全市倒数。而近年来产茧量一举跃居全市第一,蚕桑产业成为地方支柱产业,黔江有何“秘密武器”?
    黔江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认为,注重科技融入和产业链延长,是黔江蚕桑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二法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的过程中,黔江区林业、农业、科技部门通力协作,采取开办培训班、兴建教学基地等方式,不断提升蚕农科学种植、养殖的水平。科技元素的注入,让蚕桑这一古老的产业爆发出全新的活力。
    “参加蚕桑专业培训班,既帮我解决了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又让我直观地学习了桑园建设、蚕病防治等操作和管理技术,发展蚕桑产业我更有信心了!”黔江区黄溪镇新民村5组蚕农黄正楷说。因年产茧超过50担,黄正楷去年作为全区蚕桑生产先进个人受到黔江区政府通报表彰。
    去年11月中下旬,黔江区农委、区林业局组织包括黄正楷在内的年产茧30担以上户蚕农150人,举办了为期12天的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蚕桑)培训。主要教授蚕农们学习桑树栽植与管理、养蚕基础实施建设、小蚕共育关键技术与环节、大蚕饲养关键技术、茧丝绸行情分析与现代蚕业经营理念、现代农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农民创业现代蚕业经营等知识。
    此外,黔江还以乡镇为单位,大力开展蚕桑产业技术培训。全年培训近3000人次以上,培训面达98%以上,基本做到了每户养蚕农户均有一名懂技术的养蚕员。
    为给全区蚕桑产业建设提供科技示范,促进科技推广,培养、输送更多的蚕桑技术人才,提高蚕桑生产的整体技术水平,满足10万担优质蚕茧基地的需要,2009年黔江在石会镇关后社区租用土地200亩,创办了黔江区蚕桑教学基地。
    据悉,该基地现已建成高产示范桑园200亩,新建成200平方米标准化小蚕共育室、1000平方米标准化养蚕大棚和300平方米教学室。基地创办以来,通过各种有力措施,逐步完善形成了蚕桑技术培训、蚕业科研、高产示范于一体的培训基地。创办当年养蚕100张,产茧85担。2014年养蚕700张,产茧630担,平均单产达45公斤,实现产值117万元。
    基地每年举办2次以上养蚕技术知识和生产实践教学培训,已为全区各蚕桑镇乡培训技术人员1250余人。同时,在发展中走出了栽桑树、养蚕、桑下搞种养业、桑枝发展菌产业等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并取得了引进红、黄、绿彩色茧的试验养殖成功,成为远近闻名的规范化养蚕教学培训和示范基地。
    C、缫丝织绸销世界
    只有不断延长产业链,才能实现产品利益的最大化。在发展蚕桑产业上,黔江并不满足于仅仅成为一个“为他人做嫁衣”的产业上游供应商。
    在黔江正阳园区,一家名为重庆市双河丝绸有限公司的丝绸企业正加足马力生产。在公司生产车间里,一担担雪白的本地产蚕茧经煮茧、缫丝、绞丝、织造、染色等工序,变成各色丝绸制品。公司的产品展示厅内,各类丝绸产品摆满了货架。
    “我们公司生产的‘武陵山’系列丝绸制品除畅销全国外,还远销印度、日本、韩国等地!”总经理陈松奎自豪地说。
    双河丝绸是黔江区2008年从浙江引资成立的首家丝绸企业。该企业总投资2.32亿元,分2期建成。一期工程已于2009年5月建成投产。
    在双河丝绸的带动下,如今已有8家来自浙江桐乡市的丝绸企业入驻黔江,并在黔江区政府的引导下抱团成立了“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该工业园规划占地1500亩,首期开发600亩,以黔江10万亩高产稳产桑园,产茧15万担目标为原料基础,打造茧丝绸深加工产业。
    截至2014年,入驻黔江的8家丝绸企业中有5家已建成投产。实现生产白厂丝700吨、床上用品蚕丝被1.5万床、织绸10万米、丝绸地毯0.2万平方米,实现工业总产值3亿元,销售收入2.8亿元,利税2700万元,出口创汇600万美元。
    预计到“十二五”末,黔江茧丝绸产业将实现总投资25亿元,达到年产4A级以上白厂丝1000吨、高档丝织绸缎1000万米、真丝服装400万件、真丝针织服装100万套、蚕丝被50万床,年加工提取蚕蛹油300吨;实现年产值50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实现利税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带动3.5万名农户增收致富。
    加工企业的不断入驻,不仅填补了黔江丝绸的产业空白,也让黔江成为辐射带动武陵山地区蚕桑产业大链条的核心,一个集桑、茧、丝、绸、服装、贸易于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已基本成型。
    黔江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黔江将立足产业发展和蚕农增收目标,进一步夯实基础、强化责任、挖掘潜力、细化措施,推进全区蚕桑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业界之声》》
    黔江蚕桑产业近些年来发展迅速,蚕茧产量居重庆首位,且质量上乘。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黔江重视基础建设和技术更新,因地制宜全面推行“六化五配套”生产技术,实现了“省力、节本、规范”的目的,完全称得上是“山区蚕桑产业的样板”,受到业界和社会的广泛赞誉,为带动一方农民安居乐业致富起到了重要作用。
    黔江蚕桑产业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共赢,为我国西南山区蚕桑产业探索出了一条健康发展之路。
    ——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代方银
                                                                  不懈催得半城绿
    ——2014年黔江林业工作回眸
    201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强力领导下,黔江区林业局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业务工作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误的要求,扎实推进教育实践活动,认真抓好各项业务工作,造林绿化全面推进,森林资源保护扎实开展,2014年底,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5.4%。
    去年,黔江区全面完成造林绿化任务。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为突破口,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建义务植树基地31个,完成义务植树160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5.3%,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推进顺利。
    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管护。以加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为重点,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护,至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55.4%,较全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时增长2个百分点。
    扎实抓好森林防火。按照“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工作方针,扎实抓好全区森林防火工作,实现全年无森林火灾发生。
    同时,扎实推进蚕桑产业发展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其中,全区产茧量继续位居全市第一,并创全区历史最高水平;全年防治林业有害生物面积14.3万亩(为轻度发生),防治率100%,成灾面积为零,成灾率为零。
    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面,黔江不断巩固主体改革成果,及时化解林权矛盾与纠纷,办理林权证纠错、补办、补登350本;规范林权抵押登记,全年办理林权抵押登记14宗,登记抵押森林面积25126亩,抵押贷款金额42042万元;实现流转面积1000余亩,林农实现资产收益200余万元。
    此外,黔江还在国有林场建设上面做到了“有起色”,在争资立项工作方面实现了“有成效”。
    相关链接》》
    解析2015黔江林业工作“关键词
    四大工程:全力抓好造林绿化工程,完成工程造林面积2-3万亩;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天保二期工程年度建设任务;积极争取退耕还林工程,争取新增退耕还林面积3万亩,巩固现有退耕还林面积23万余亩;强力推进产业富民工程,继续巩固优质桑园4万亩,完成新栽桑6000亩,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
    三个强化:强化生态红线意识,划定全区林地红线和湿地保护红线;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意识,加大涉林案件的查处力度;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严打乱猎乱捕野生动物和乱挖滥采野生植物的违法犯罪行为。
    两个控制:切实抓好森林防火工作,森林火灾受灾率控制在0.3‰以内;扎实抓好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确保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内。
    一个提高:通过四大生态绿化工程,不断增加全区森林面积,使全区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
    链接:http://cqrbepaper.cqnews.net/cqrb/html/2015-04/10/content_18285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