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最后一条老街在哪里?磁器口!
导读:磁器口每年以700多万人次的接待量,名列重庆各景区前茅。而在横街的边上,隔着一条小溪,有一个叫小街的地方。也许人们都把磁器口当做老重庆的缩影,而小街应是主城区域中的“最重庆”、“最后一条老街”。
磁器口滑拖嘴,江边的岩石上有“架高来”三个红色大字,其中“架”字已模糊不清。
与小街一桥之隔的磁器口横街人流如织。
磁器口小街,两个小孩在建文帝雕塑旁玩耍。
重庆晨报记者 吴国富 报道
如今的磁器口古镇每年以700多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名列重庆各大景区前茅。而在横街的边上,隔着一条小溪,有一个叫小街的地方,与昼夜喧嚣的磁器口正街、横街相比,简直就是繁华闹市中一片宁静的港湾,由此保留下来不少久远历史的符号。从小生长在小街的文化人赵蓓说,也许人们都把磁器口当做老重庆的缩影,成为游客的最爱,而小街应是主城核心区域中的“最重庆”、“最后一条老街”。
桥那边生意火爆
桥这边门口罗雀
当地人喜欢把旅游红火的古镇称之为”大街“,但同为千年古镇的小街有人把它称之为最老的磁器口。据史料介绍,“小街”是在明朝时的地名。后来因地处金碧山下,在民国时代改称为金碧正街,不过当地原住民仍然喜欢叫它小街。小街共有两条主街,一条叫金碧正街,400多米长,宽约5米,正街背后,并行着另外一条街道,叫金碧巷,两者之间由十多米长的小巷连通,而这些小巷中不少是看上去有些悬吊吊的吊脚楼和简陋、朴实的小院。
如今的小街正式名字为金碧正街,属于磁器口街道金碧正街社区。小街上住有1000多户居民,3000多人。但由于房屋陈旧、没有什么商业氛围,不少人早已陆续搬走,留下的大多数为老人、儿童及租赁户。
从沙坪坝到北碚、合川的212国道童家桥附近100米处,汽车便可进入到小街(金碧正街)。近日,晨报记者来到小街。走在安静得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的小街上,迎面而来只有零星几名路人。不少粗壮的梧桐树矗立在街道两旁,多数门面都关门闭户,偶尔有晒衣服的老太、坐在街口放上一杯茶抽着叶子烟的老翁。
踏进街头一家颇具乡场风味的圣源茶馆,里面有七八个中老年茶客正在聊天、打麻将。旁边的桥头坎上火锅,也只有五六个人在用餐。再朝前走,一家简陋的小发廊也没见人影。穿过400多米长的正街下来,记者没有见到20个人,小街清冷得出奇,与对面横街人头攒动的情景形成强烈反差。
从212国道小街口转入到小街后面的金碧巷,除了有几名老人坐在树下打麻将,小巷更为寂静。
陪同记者转悠的是年届花甲的原住民“赵幺爸”。他说,看到只有对面“大街”及河坝每天都生意火爆,小街上的一些原住民也做起了生意,但都因几乎无游客走过金碧桥来,多数只得关门歇业。“赵幺爸”说,仅仅几十米,就形成繁荣与冷寂的天壤之别。
小巷只有一米宽
穿过就见百年碉楼
从金碧桥右上几步前行数十米,便见到一座已严重风化、剥落、泛着红色的石头拱形城门,这就是小街上的老古董——“古文昌宫寨门”。
进入寨门左走不了几十米小道便是文昌宫的遗址,当地人指着左边的一片废墟上的地基说,这就是当年的文昌宫所在地。从现场遗迹规模来看,当年文昌宫估计占地大约20亩以上。
从文昌宫遗址沿着嘉陵江上游方向,逆行到两排紧挨着的房屋前,只留有一米宽的“一人巷”。“赵幺爸”说,即使有外人来,大都到此为止,因为这也算小街的尽头。记者与他一起穿越20多米长、留有不少垃圾的“一人巷”后,在杂草、破旧房屋中,一座大约8米高的碉楼呈现在眼前。正方形的碉楼是用石头砌成,外壁四周还有不少射击孔。碉楼外便是一个嘉陵江的水运要道——滑拖嘴,这里原来有一坡巨大礁石伸入嘉陵江中心。碉楼就像一个扼守要冲的卫士矗立在临江岩石上,俯瞰、监控下方的过往船只。
敲开碉楼的一道老门,里面有一对老夫妻正在吃晚饭。84岁的张云成老大爷说,该碉楼原属于十八冶。他和老伴是1963年单位分房住在这里的。他们虽然住了半个多世纪,对碉楼历史都不太清楚,只听人说过碉楼大约是清末所建,是当时把守水运码头的一道关卡。张大爷说,在解放前碉楼还一度成为关押犯人的地方。“房顶早就烂了,最近才换上了石棉瓦。”老人说,他把原来室内的多个射击孔扩大做成了窗户,还把碉楼的一些条石拆掉。现在老两口住在碉楼的一楼,空间更为低矮的二、三楼则放置一些杂物。
“赵幺爸”告诉记者,他从小听说过,碉楼是清末盐局收取水运的一个关隘。
题刻记录船工生死
码头曾“收埋浮尸”
在碉楼下方的嘉陵江河滩,“滑拖嘴”江边的岩石延伸到江心,成为巨大的暗礁,下方就是磁器口回水沱。这里的暗礁形成的险滩加回水沱,对行船十分危险。伸入江心的暗礁在上个世纪50年代被炸掉后,危险减小。而在江岸的20多米高的崖壁上,刻有“架高来”3个有些模糊不清的大字,一般人很难发现,即使发现也不知道含义。
居住在金碧巷的60岁的江银华说,他16岁就开始在磁器口当纤夫拉船,由于“滑拖嘴”非常危险,特别是解放前时常有船出事。不知在什么年代和什么人,为了提醒船工安全,就在崖壁上刻上几个大字。其含义是下水木船行驶到此后,遇到泡子水时,舵工要喊“架高来!”提醒划桨船工要搭上处于高位的流水,避免被冲到暗礁上。
从“滑拖嘴”下行100多米便是磁器口码头,在数十米高的文昌寨门石壁上的草丛中,有近一米见方的“收埋浮尸”4个繁体字,题刻下方有一个“收尸洞”。江银华告诉记者,由于这里是一个回水沱,船打烂后被淹死的船工、上游漂来的尸体都会在回水沱打转。可能在明清时期,就有人干起了收浮尸的营生,死者亲人交点钱便可把尸体领走。
“赵幺爸”说,在50多年前的夏季,他一次最多见到河滩上摆放着七八具浮尸。他说,解放前,不晓得有好多贫苦的船工葬身在嘉陵江里。解放过后,磁器口不久就告别了货运码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