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校园足球咋做强?来听“前辈”和“晚生”谈经验
发展校园足球,让孩子们振奋。但每所学校的发展状况有差别,怎样才能将校园足球做大做强?本月12日,记者随重庆市教委走进重庆七中和大渡口区马王小学打探。一个是有着百年足球历史的“前辈”,一个是新兴的足球“晚生”,来听听它们发展校园足球的经验之谈。
“前辈”重庆七中》》
秘笈一:小班教学 教练任班主任
上午11时,重庆七中的足球场上,一群青葱少年正热火朝天地上足球课,传接球、运控球、射门……在场边,十位“板凳球员”不得不埋头先做完作业。
“这些都是高二的孩子,在保证足球课质量的同时,文化课也不能落下。”重庆七中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该校就开始实施足球特色班小班化教学。
目前,从初一到高三,由足球特长学生组成了六支校级球队,各年级独立建足球特长班班,每班20到26人不等。而让没完成文化课作业的学生“坐板凳”,则要从七中校园足球的培养模式说起。
据了解,该校从“学,训,吃,住,赛,奖”六个方面入手,在“学”方面,由教练员担任班主任,这就避免了教练只注重专业训练,忽视文化课课程,让足球特长班的学生和普通班一样学习考试。
同时,特长班每天训练90-120分钟,学校食堂还专门开设运动员窗口,科学膳食,学校和区体育局共同提供伙食补贴。
此外,凡有比赛,学科老师都会随队前往。比赛期间坚持晚自习,并设立东川特长学生奖学金,给优秀足球特长生给予奖励。自2000年以来,该校足球特长班曾4次获得国家级比赛亚军,2014年获得冠军,还先后向清华大学等高校输送了百名足球高水平人才。
秘笈二:编写足球特色指导纲要 拟建立联盟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老牌足球名校,重庆七中还编写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足球特色指导纲要》,把足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并作为体育课必修内容。
根据上述纲要,初一、初二进行初级课程教学,以培养兴趣、熟悉球性、运控球为主;初三、高一则上中级课程,学习包括碰墙式配合、后套、反切和交叉配合等在内的课程内容;而高二、高三则要求更为熟练的技能和战术。
“从初一到高三,每学期安排的足球课程不少于5节,还把足球项目纳入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重庆七中校长邓宏表示,目前该校正在联合区域足球特色学校,拟建立联盟,将教学比赛升华为校级联赛,从而发挥集群优势,促进学生水平提高。
“晚生”大渡口区马王小学》》
秘笈一:新建宿舍楼 让孩子后勤无忧
建于1995年的大渡口区马王小学是一所接收农民工子女的指定小学,虽然建校时间不长,却多次在国家级青少年足球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并输送了许多优秀足球运动员。作为后起之秀,马王小学把小足球踢出了大文章。
据介绍,该校全体学生都进行了足球基本技能训练,课间操也改为了足球啦啦操,并开设了校本教材《快乐足球》。
“现在学校足球场已经具备夜间比赛的功能,专门为足球队员修建的宿舍楼也主体竣工,预计下半年投用。”马王小学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宿舍楼共四层约2000平方米,暑期还将对足球场进行改造升级。
秘笈二: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解决家长后顾之忧
据了解,马王小学足球队现有44名队员,分为u9、u11、u13和女子足球队,每天早晚训练,寒暑假组织夏令营,所有训练都是在文化课以外开展。
同时,该校还和重庆三十七中签署协议,进入马王小学足球专业队的学生,毕业后将有机会进入三十七中的初高中就读,从而解决家长和孩子的后顾之忧。(记者 周梦莹)